历史百科网

大鲵娃娃鱼的生活习性和饮食习惯介绍

娃娃鱼是一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在距今3.6亿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时期由水生鱼类进化而来。
成年鲵通常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流、河流深潭中的岩洞和岩洞中,以海滩口上方和下方的洞穴为多。 鱼、虾和水生昆虫。 , 和它们的幼虫。主要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
习性
成年鲵一般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流、河流深潭中的洞穴和岩洞中,以滩口以上和以下的洞穴为多,内部宽敞平坦。
它们白天常卧在山洞里,很少外出活动,夏秋两季,它们也有白天到岸边觅食或晒太阳的习惯。大鲵一般晚上出来,早上回来,常住在山洞里。捕食活动主要发生在夜间,它们常守候在滩口的岩石间,发现有猎物经过,便突然张口捕食。

大鲵适宜栖息于水温3-23℃的水域,体型大的多生活在深水中,中小型的多生活在浅水中。成年鲵多独居活动,幼年鲵则常聚集在岩石缝隙中,最适宜生活的水温为10-20℃。
大鲵经常把头伸到水面呼吸,皮肤也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在含氧量高的水中,大鲵可以长时间躺在水底而不表面处理。呼吸在圈养的情况下,每隔6~30分钟将鼻孔伸出水面换气,吸气时间大约几秒到几十秒。
小牙齿锋利密集,咬肌发达,猎物一旦被咬住,就很难逃脱。但它们不会咀嚼,只会将猎物整个吞下。身体光滑,布满粘液,遇到危险时,会散发出一种能吸引敌人的怪味。
饮食习惯
大鲵视力不佳,主要通过嗅觉和触觉来感知外界信息,它们还可以通过皮肤上的疣体感受水中的振动,进而捕捉水中的鱼虾和昆虫。
中华大鲵在其生态系统中居于食物链的较高位置,是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大鲵在不同水域的食物来源略有不同,它们的食量很大,主要捕食水中的鱼类、甲壳类、两栖类和小型节肢动物。此外,大鲵的胃中也含有少量植物成分. .生活在长江大鲵的栖息地,生活着白甲鱼、阔口淡唇鱼、马口鱼等鱼类,为大鲵提供了种类繁多的猎物。
大鲵喜欢捕食螃蟹,一只体重1.5公斤的个体胃里有6只螃蟹,总重约140克;一只体重2.5公斤的个体可同时吞食250-300克食物;一只生蚝很多的大鲵,肚子里有一条重达0.5公斤的鱼。
陕西省漳水县赣右河上游大鲵食性分析,其中螃蟹占48.3%,甲鱼占12.5%,水生昆虫幼体占7.8%,水禽占3.1%,木屑占3.1%,小石头占3.1%,大鲵幼虫占1.5%,空腹占20.3%。
大鲵新陈代谢比较慢,禁食半个月胃里还有未消化的食物。它非常耐饿,只要放在干净凉爽的水中饲养,几个月甚至一年多不喂它也不会饿死。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大鲵娃娃鱼的生活习性和饮食习惯介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274.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