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amennidepian
[外文]:Parmenides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它标志着由《斐多篇》和《国家篇》的理念论向柏拉图后期思想的转化。这篇对话也是柏拉图对话中最难懂的一篇,从古代新柏拉图学派开始就对它作过各种解释,至今没有一致的意见。全篇对话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柏拉图借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之口,批评了少年苏格拉底的理念论。这种理念论认为在同一类具体事物以外,有一个同名的理念,它和具体事物分离,独立地存在着;具体事物分有或模拟理念,才具有这种性质而存在。巴门尼德提出许多论证,驳斥这种理论。说如果理念在具体事物以外独立分离地存在着,之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不能认识理念,理念也根本不能存在。少年苏格拉底的理念论是不是代表柏拉图自己原来的理念论,一直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少年苏格拉底的理念论和柏拉图自己在《斐多篇》和《国家篇》中的理念论在许多基本点上是相似的,而巴门尼德在这里提出反驳的论证,和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反驳柏拉图理念论的论证,也有许多是类似的。所以,可能是柏拉图意识到自己原来的理念论存在缺陷,需要加以修正的表现。
第 2部分是8组虚拟的逻辑推论。这8组推论的前提是:“一”和“存在”是相互分离,还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一”和“存在”分离,“一”就只是孤立的“一”,它不能是多,也不能和其他任何相互对立的范畴,如“动”和“静”、“异”和“同”、“等”和“不等”、“知识”和“感觉”等相联系;相反,如果“一”和“存在”相结合,“一”就是“多”,可以和任何相互对立的范畴相联系,如果它和“变动”相联系,它也就是具体的事物。从古代开始,有人认为这8组虚拟的逻辑推论只是形式逻辑方面的训练;有人认为这代表了柏拉图的哲学体系。现代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的说这8组推论主要是要解决理念和理念之间是否互相分离的问题,有的认为《巴门尼德篇》和《智者篇》的写作时间接近,《巴门尼德篇》略先于《智者篇》,而在《智者篇》中提出的“通种论”,是说明最普遍的范畴“种”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巴门尼德篇》讨论的是普遍范畴间的相互联系。从这里可以看到,柏拉图这时期的理论和他原来的理念论相比,辩证法因素更多了一点。(见彩图)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天纵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巴门尼德篇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天纵;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2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