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坑道战

[拼音]:kengdaozhan

[外文]:tunnel wa re

依托坑道工事进行坚守防御的作战方法。是劣势装备的军队进行山地防御作战的一种有效手段。目的是保存兵力,杀伤、消耗、钳制敌人,稳定防御态势。

依托坑道工事进行防御作战,清军在中法战争中曾采用过。清光绪十年(1884),清军为抵御法军的侵袭,在镇海要塞的金鸡山构筑了可容纳两三千人的坑道工事,以其屯驻的兵力支援各炮台战斗,适时组织反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索姆河会战中,德军构筑了地下坑道网,用以储存作战物资和抗击英军法军的炮火轰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硫黄岛战役中,日军利用长约18公里的坑道及其他永备工事进行抵抗和实施夜间出击,使美军预计5天攻占该岛的计划,经过36天激战并遭受重大伤亡后才实现。

战争中,我国人民志愿军和 人民军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坑道战法。1951年,在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 ”的“秋季攻势”中,部队为有效地保存军力,抗击敌人进攻,将原有的防炮洞改为马蹄形坑道工事。以后,坑道工事被广泛采用,并发展为“人”字形、“丁”字形,坑道内备有战斗、生活等设施,使阵地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与 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体系,有效地提高了部队的生存能力,退可守、进可攻,增强了整个防御的稳定性。作战中,当敌进行火力准备时,部队利用坑道隐蔽,保存有生力量;敌人发起冲击时,以一部兵力适时占领表面阵地,抗击敌人的冲击,并根据伤亡情况和敌每次冲击兵力的大小,边打边向地面补充力量,挫败敌人的连续冲击;表面阵地大部被敌占领时,根据上级命令,交替掩护,逐次转入坑道,利用坑道口及其附近 工事,以冷枪冷炮杀伤敌人,或以小分队出击,打破敌人对坑道口的围困。敌向纵深发展进攻时,便依托坑道口用侧射、斜射火力,杀伤、消耗、拖住敌人,阻止敌向纵深扩张。例如在上甘岭战役中,坚守分队退守坑道后,利用夜暗和不良天气等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地组织了150余次小型出击,歼敌2000余名,坚守坑道14昼夜,粉碎了敌人向纵深扩张的企图,之后配合上级预备队的反击,消灭了突入之敌,夺回了表面阵地。

现代战争,由于常规武器的杀伤破坏力不断增大和核、化学、生物武器的使用,将给防御作战造成更大的困难。为确保防御的稳定性,坑道战仍将作为一种重要战法被广泛采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高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坑道战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高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2243.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