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ang-Wudai miseci
[外文]:Olive Green Porcelain of the Tang and Five-Dynasties Periods
我国唐五代越窑烧造的青瓷或青瓷中的精品。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最早描写了秘色越窑器的釉色。唐、五代、宋代的文献中也偶有记载,但因记载欠详,秘色瓷究竟是何种瓷器,长期以来未有圆满的答案。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的发掘,解决了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地宫的出土物中,有未曾见过的越窑青瓷精品,实物与文献上描述的相契合。这批越窑青瓷,是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众多珍宝中的一种,大部分在《监运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器衣物帐》中明确记载为“秘色瓷”,有力地证明了秘色瓷就是越州窑青瓷。器形有瓶、碗、盘、碟等。瓶为八棱形,小口,细长颈,颈与肩转折处饰三道弦纹,圈足浅,高21.5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8厘米。碗均为五花瓣口,分浅形与深形两种,浅形平底内凹,底部留有一周支钉烧痕,口径为22.4厘米,高 6.8厘米,底径9.5厘米。深形碗圈足较高微外撇,高为9.4厘米,口径21.4厘米,足径 9.9厘米。盘亦均为五花瓣口,平底内凹,底部留有一周支钉烧痕,口径20.1~25.2厘米。另外还有 2 件漆平脱银秘色瓷碗。这些器物制作精工,以青绿釉为主,与陆龟蒙《秘色越器》诗所描述的釉色相合。这一发现不仅提供了秘色瓷的标准器物,而且由于法门寺塔的地宫闭封于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表明秘色瓷烧造时间的上限不迟于此时,较之浙江临安晚唐钱宽墓、水邱氏墓出土的越窑青瓷要早30年左右。杭州和临安墓葬出土的越窑青瓷以青黄釉为主,青绿釉所占比重直至五代时才逐渐增大。这次法门寺出土的时代较早的越窑青瓷,以青绿釉器为主,包括少数青黄釉,并出现了银加金银装饰,说明早期秘色瓷既包括青绿色釉,也包括青黄颜色釉在内。另外用金银装饰瓷器也并不是从钱氏君臣奢侈成风才开始的。
秘色瓷的秘色虽然是指一种青绿色,但秘色瓷绝不能单纯从釉色划分。因为青瓷的烧制往往是同窑不同色。这是由于釉的呈色除原料因素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窑内火焰的不同与变化,而火焰的控制又是十分困难的,所以青瓷釉色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是不足为奇的。根据法门寺的发现以及文献记载,“秘色瓷”从广义上讲,就是指越窑青瓷,从狭义上讲,应当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所以,浙江地区唐五代墓出土的越窑青瓷除少数青绿色釉器物可以确定为秘色瓷外,多数青黄颜色釉的器物也应当属于这个范畴。当然,两种釉色相比,还是以青绿色为上,因此诗人才用“千峰翠色”、“捩翠融青瑞色新”等句来形容。但青花釉器物也是很精美的,如这次法门寺出土的两件青黄釉大碗,均银,外涂黑漆,并用金银团花等装饰,非常精致。在浙江钱氏家族和重臣的墓葬中,金银或涂金彩装饰的越窑青瓷也多半为青黄颜色釉,只不过由于釉色不如青绿釉鲜亮,故往往增加些辅助性的装饰,使其更加美观。
唐代越窑青瓷为当时各地青瓷之冠,秘色瓷又是其中佼佼者,据法门寺的发现,唐五代时的秘色瓷实为越州窑烧造的贡瓷。是宫廷专用之品。由于秘色瓷名声大,影响广,各个时代,不少地区都大量仿制,并也以“秘色瓷”相称,故后来所谓的“秘色瓷”,已成为青瓷中釉色上乘者的代名词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昊苍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唐五代秘色瓷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昊苍;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