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余姚腔

[拼音]:yuyaoqiang

戏曲声腔。因形成于浙江余姚而得名,属明代南戏四大声腔(即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之一。渊源待考。明成化年间,绍兴府余姚县已出现“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不耻为之”的情形(陆容《菽园杂记》)。嘉靖年间,流传到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池州(今安徽贵池)、太平(今安徽当涂)、扬州、徐州6府。主要活跃于民间,为士大夫所鄙视。其形式为曲牌联套体结构的传奇体制,演唱时不被管弦,只用鼓板。明末《想当然》传奇卷首有茧室主人《成书杂记》,说余姚腔“俚词肤曲,因场上杂白混唱,犹谓以曲代言”,所指即“滚白”、“滚唱”,可知余姚腔也是运用“滚调”唱法的。今人钱南扬《戏文概论》认为青阳腔及其“滚调”出自传入池州的余姚腔的影响(青阳旧属池州府)。明末以后,余姚腔衰落,其演变和影响尚待研究。今人有认为浙江调腔(指新昌高腔和宁海平调)仍保留有余姚腔的遗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泽雨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余姚腔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泽雨;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108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