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南龛摩崖造像

[拼音]:Nankan Moya Zaoxiang

[外文]:Southern Niches Cliffside Images

我国隋至宋代佛教造像。位于四川省巴中县城南 1公里化成山。现存龛窟133个,造像2100余尊。始凿于隋,多为唐代造像。此外,宋代2龛、清代2龛、民国时期5龛。最早的造像题记为唐开元二十八年(740)。造像分布在云屏石、山门石、千佛岩、大佛洞、佛爷湾一带长约350米的崖壁上。以大佛洞最为集中。该石窟汇聚了佛教各教派的造像。1988年我国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龛造像受我国北方石窟艺术的影响,融合了蜀地的民俗风情。第 107号龛三世佛为隋代造像风格,线条粗犷、气势豪放。释迦、迦叶、弥勒三佛皆着通肩直垂式大衣,袒怀露腹,面相扁平。唐代造像已经世俗化了,在艺术手法上富于写实,造像 健美、雍容华贵。其中佛像庄严肃穆;菩萨或肢体修长、亭亭玉立,或丰腴腻体、曲眉丰颐,徒弟与世间和尚无异。第 116号西方净土变窟的天王像足穿草鞋,完全是蜀中民俗。南龛唐代造像在表现技法上注重质感和比例,形神兼备。龛窟中雕刻有多种建筑形象,屋形龛占很大的比例,龛楣雕饰了各种花草、灵兽图案及浮屠,同时用红、绿、蓝、白等天然颜料彩绘造像,烘托出富丽华美的气氛。不少龛内雕有楼阁、经幢,反映出唐代建筑风格。较大龛窟为103号毗卢遮那佛龛,高5米,坐佛通高4.45米(见图);小龛72号双观音龛,规格30×40厘米。造像最多者为12号千佛龛;最少者为各观音单身龛。崖壁上尚存天宝十年(751)、乾元二年(759)、会昌六年(846)、乾符四年(877) 等造像题记及历代妆修碑记、游记、其中有唐诗人杜甫于乾元二年(759)游历该处时所题的《判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十分可贵。

参考文章

南龛摩崖造像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博易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南龛摩崖造像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博易;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18848.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