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中性学说

[拼音]:zhongxing xueshuo

[外文]:neutral theory

一种主张在分子水平上生物的演变是由中性突变基因随机漂变引起的进化理论。分子进化中性学说的简称。它由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于1968年首次提出,其代表人物还有美国的J.L.金、T.H.朱克斯和日本的太田朋子、根井正利等。

中性学说认为:

(1)生物分子的变异大部分是中性或近乎中性的突变。所谓中性突变是指对机体的生成既没有害处也没有益处的变异,同义突变就是一种典型的中性突变。决定某一氨基酸的遗传密码通常不止一种,密码变了,氨基酸却不改变。这种同义突变约占遗传密码置换总数的 1/4。同功突变也是一种中性突变。所谓同功突变是指氨基酸的组成变了,蛋白质的功能并不改变。

(2)不同生物的同一蛋白质分子进化的速度是恒定的。如人、马、牛、兔、鼠、鱼等脊椎动物的血红蛋白分子,都是大约10亿年发生一个氨基酸置换,而与环境的影响和世代的时间长短无关。

(3)分子突变频率极高。J.B.S.霍尔丹曾提出,群体内大约每 300个世代发生一个核苷酸置换是正常值,而木村资生根据实验材料计算,每个世代发生二个以上核苷酸置换。这样高的突变频率若多数为有害,则物种无法承受。因此,多数突变只能是中性或近乎中性的。

(4)中性突变的消失和固定是随机的遗传漂变的结果。中性突变随着遗传漂变在群体中固定和积累,经过漫长世代就可能实现种群的分化,出现新的物种。木村资生强调,传统的进化学说无法说明上述分子进化的事实,至于表现型水平的进化,离开了自然选择学说(见达尔文主义)是无法解释的。

中性学说是随着分子生物学、主要是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生物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的结果。它初步揭示了分子进化的若干特点和规律,是有意义的探索。同时,它促使人们研究偶然性在分子进化中的作用以及个体和群体进化与分子进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术界对这一学说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它是对达尔文主义的丰富和补充;有人则认为它是对达尔文主义的挑战;还有人认为它把中性突变绝对化,夸大了偶然性在分子进化中的作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韵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中性学说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韵;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1870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