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孟宪承(1894~1967)

[拼音]:Meng Xiancheng

我国现代教育家。江苏省武进县人,1894年9月21日生,1967年7月19日病逝于上海,终年73岁。孟宪承早年毕业于南洋公学中院和圣约翰大学。1918年留学美国华盛顿大学,专攻教育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21年又赴英国在伦敦大学研究生院深造。

他毕业从事教育工作,献身教育事业。曾先后在圣约翰大学、 光华大学、清华大学、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国立师范学院等校任教,并一度担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秘书长、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和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校长。我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局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曾当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 代表,上海市第三、第四届 会议副主任,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他对文、 史、 哲等学科具有很深的造诣,通晓英语、法语,晚年刻苦学习俄语。我国成立前,即开始学习 ,接受唯物史观,因此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他的学术研究著作,除占有充实资料外,更具有科学的识见。他很重视教育理论研究,并强调深入教育实践,为了研究民众教育,他曾亲自创办和领导浙江民众教育实验学校,进行各种教育实验研究。在教育理论方面,他已出版的专著有:《教育概论》、《教育通论》、《教育史》、《西洋古代教育》、《大学教育》、《民众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史资料》、《我国古代教育文选》等。并曾编写《教育哲学》、《我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等教材。此外还翻译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名著多种:如J.杜威的《我们怎样思维》(中译本名《思维与教学》)、W.H.基尔帕特里克(旧译克伯屈)的《教育方法原论》、B.H.博德的《教育哲学大意》、《现代教育学学说》、《教育心理学辨歧》等。

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他认为大学是较高的学府,大学的理想应该包括“知识的创获”、“品性的润溶”和“民族的社会的发展”。他强调培养师资,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和学术水平是办好大学的根本。他主张大学应加强基础教学,掌握坚实的、广博的基础知识,不宜过早地分专业,同时还必须注意培养优良的校风和学风。他治学谨严,一丝不苟。建国初期华东师范大学创办了我国教育史研究班,他对研究生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认为从事我国教育史的科学研究,必须经受严格的基本训练,如文献资料的掌握, 观点与方法的学习,外国语文的训练等。在他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影响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我国教育史教学和研究人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仲筱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孟宪承(1894~1967)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仲筱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18323.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