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商业危机

[拼音]:shangye weiji

[外文]:commercial crisis

资本生产过剩危机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集中反映。主要表现是:商品滞销,库存增加,价格普遍下跌,商店纷纷倒闭,整个商业活动陷于停滞状态。

危机的根源

资本生产以追逐剩余价值为唯一目的,必然导致生产无限增长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萎缩的矛盾,使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成为不可避免。商业作为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媒介,是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重要环节,而资本商业的盲目活动,对于生产过剩的危机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它本身终究也要被卷入危机之中,表现为商业危机。在 和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中,有时把经济危机直接称为商业危机。

在资本再生产周期的高涨阶段,商业异常活跃,商品流转顺畅,商人大量进货,囤积商品。商业投机活动造成的市场虚假繁荣,掩盖了社会购买力的真实情况,从而加剧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在再生产周期的危机阶段,生产过剩的危机同时表现为商业危机,这时商店一般都停止进货,以库存商品应付生意清淡的门面,这就使资本生产更难从危机中摆脱出来,拖长了萧条阶段,推迟了复苏阶段的到来(见资本再生产的周期性)。因此,商业危机不外是生产过剩危机的一种形式,其产生的根源仍在于资本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的生产与资本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与生产过剩危机的关系

商业危机和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密切结合在一起,是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资本早期,大工业还不够发达,市场还比较狭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条件尚未成熟,当时的商业危机还没有同生产过程的变化直接联系起来,主要是市场供需关系受国际贸易和投机买卖影响的结果。而在资本机器大工业发展起来以后,已经同资本再生产周期循环密切结合起来,既是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必然表现形式,又反过来加剧危机的震荡和混乱。

战后危机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业危机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内因虽没有根本改变,但随着垄断资本的新发展及其国内外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商业危机的表现形式呈现某些新的特点。在危机期间,物价并未出现大幅度的下跌,有时只有轻微的短暂的下降,有时反而大幅度上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战后国家垄断资本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 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和信用膨胀政策,通货膨胀持续存在,形成一股推动物价上涨的势头;而 采取的 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的政策,又使市场供求关系的矛盾相对缓和,以致物价下跌的势头有所减弱。

(2)垄断资本统治的增强,相应地加紧了垄断组织对市场和价格的控制。在战后的商业危机进程中,垄断资本一般不采取降价的办法,而是采取停工减产和解雇工人的办法来维持和提高垄断价格。

(3)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加强了垄断资本向不发达国家转嫁危机的能量。同时,战后各国的经济危机往往是此起彼伏,缺乏同期性,这也使各国有可能相互转嫁危机,缓和了一个国家危机到来时商品过剩的严重程度。当然在同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中,这种缓冲作用就不存在了。

战后商业危机的变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危机的作用,然而,由于过多的商品库存和过剩的生产能力不能通过物价下跌而得到充分的消散,削弱了物价对市场的调节作用,从而削弱了资本再生产周期自动运转的内部动力。7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并长期持续存在的“停滞膨胀”现象,正是资本再生产周期内部运转力量削弱的表现。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博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商业危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博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18278.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