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子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物,在我国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及印钮上都会看到它。但更多的时候,石狮是专门指放在大门左右两侧的一对狮子。
狮子形象始于汉朝,《穆天子传》“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晋郭璞注“狻猊,狮子。亦食虎豹。”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进贡给我国的皇帝。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在我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
和麒麟一起成为我国的灵兽。在东汉时期,非洲,印度等地区将狮子作为贡品传入我国,并且传说佛祖降生的时候,形状是像狮子一般,并且造型十分霸气,而且人们也认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狮子,也正因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教的人就认为狮子无疑是一个吉祥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祥和,甚至有一些地方还将狮子,当做是看门神兽。
而这样的说法也深受古人的推崇,甚至到了唐宋时期,古人用用这种狮子当成是看门神兽的就更多了,总喜欢把狮子摆放在门口,这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王公贵族的喜爱之物。到了元代时期,石狮子就开始传入到民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将石狮子摆放在门前。并且觉得有了石狮子看门护院,家里也会祥和安定,并且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
当然人们喜欢摆放这种石狮子在门口,和受到的佛教文化影响也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在唐朝之后,人们对佛教的文化就更加的深爱。而人们自然也会追求佛教中的吉祥物狮子,想要得到庇佑,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能有更好的发展,也希望自己的家族更加的旺盛,所以都会在门前摆放这些石狮子。
石狮子何时走向民间,成为守卫大门的神兽,这种习俗大约形成于唐宋之后。据程张先生《元代石狮趣谈》(见《文史知识》1998年第9期)考证: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这是一种由划定的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的住宅区,其坊门多制成牌楼式,上面写着坊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夹放着一对大石块,以防风抗震。
工匠们在大石块上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既美观又取其纳福招瑞吉祥寓意,这是用石狮子等瑞兽来护卫大门的雏形。
宋代以来,坊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有钱人家为了张扬自家的声势,便把原来坊门的样式简化,改造为门楼,仿象原来坊门所用的夹柱石那样,将石狮等瑞兽雕刻在柱石上,此风被保留下来相沿成习。如今,石狮子已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延续下来,这其中的迷信色彩不再有人去相信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石狮的简介,石狮的历史文化典故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1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