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ao
[外文]: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英国戏剧家。 1856年7月26日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父亲是 公务员,因经商失败而酗酒,不能养家。母亲于1872年前往伦敦,靠歌唱和教授音乐谋生。萧留在都柏林一地产公司任职员。1876年他到伦敦投奔母亲,培养对音乐的爱好,为《明星报》写音乐评论,为《星期六评论》周报写剧评,并从事新闻工作,一直持续到1898年。
1884年9月,他听了美国《进步和贫困》的作者亨利·乔治的演讲后,接受主义思想。他到处作演讲,进行宣传。不久后他参加了刚成立的费边社。费边主义者主张用渐变的方法从资本过渡到主义,反对 革命。列宁曾说他“是堕入费边主义者中间的一个好人”。
萧的世界观是十分复杂的。在他接触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受到当时欧洲流行的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但他对帝国主义的反动政策和资本社会虚伪的宗教、伦理道德等方面抱着批判的态度,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885年萧开始戏剧创作。到1949年为止,他共完成剧本51部。大多数剧本都附有序文,但与剧本无密切关系。序文总篇幅差不多与剧本相等。
《鳏夫的房产》(1885~1892)是萧写的第一部剧作,是“不愉快的戏剧”三个剧本之一。早在1880年,萧和戏剧评论家阿切尔计划合写这部剧本,后来由他独自完成,并根据《圣经》选用剧名。这出戏于1892年12月9日首次在皇家戏院上演,仅演了两场,直到半个世纪后才重新演出。剧本写资产者萨托里阿斯拥有大量房地产,靠剥削贫民窟里的穷人为生。他的女儿白郎琪和青年医生屈兰奇订婚。但当屈兰奇发现萨托里阿斯财富的来源时,他请求白朗琪同她的父亲断绝一切金钱关系。白郎琪拒绝了这个请求,婚约也随之取消。后来屈兰奇发现他自己的收入同样来自萨托里阿斯,于是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同白朗琪结了婚,而且还同他的岳父合伙做买卖,用牺牲公共利益的方法发财致富。《鳏夫的房产》是根据当时英国的社会情况而写的。工人的住房条件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郡议会即将进行选举,萧写这出戏的目的是提高选民们的觉悟,说服他们投进步候选人的票。
“不愉快的戏剧”中的另一出戏是《华伦夫人的职业》(1894),它在伦敦和纽约都被禁演。萧写“不愉快的戏剧”的原意,是要通过戏剧的形式,促使观众面对现实。华伦夫人出身贫苦,后来走上了开 为生的道路。她不愿让女儿薇薇重蹈覆辙,让她接受高等教育。薇薇开始对母亲的经历一无所知,但终于了解到她过去的艰苦生活,以及母亲的两个异父姐姐的遭遇:一个在工厂中毒而死,一个的丈夫因为没法养活三个孩子而酗酒。她们是体面人,同时也是穷人。母亲的遭遇感动了薇薇,她谅解了母亲的过去,因为她明白是社会制度迫使母亲操贱业,错的是社会,不是母亲。但是薇薇作了自己的选择。她同母亲割断了经济关系,离家去伦敦独立谋生。
这两个“不愉快的戏剧”有许多共同点:它们都提出了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同时刻划了几个阴险而卑鄙的资本家形象。萧通过他们对资本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萧在1898年出版的第一部戏剧选里,除“不愉快的戏剧”外,还有“愉快的戏剧”。后者提出了一些文明人关心的问题,如真、善、美等。这类问题早已从英国舞台上消失,萧把它们重新提了出来,使观众和读者感到异常亲切。
《康蒂妲》(1895)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康蒂妲是信奉主义的伦敦贫民区的牧师莫瑞尔的妻子。青年诗人马本克爱上了她,和牧师发生了冲突。在冲突过程中,两个人都表现出各自的弱点。在康蒂妲看来,诗人是“强者”,牧师是弱者。诗人完全可以独立生活,而牧师却必须依靠她给他生活上的舒适,满足他的需要。之后,康蒂妲选择了莫瑞尔。作者认为在两种虚伪之中,牧师的虚伪要少些。
在三部为清 写的戏剧中,有两部是历史剧,而《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1898)是较好的一个。
有关克莉奥佩特拉的戏,前人已经写过。莎士比亚写过悲剧《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1607);德莱顿的《一切为了爱情》(1678),也用了相同的故事。这两出戏都以爱情为主题。萧为了改变主题,主人公用凯撒代替了安东尼。在剧中他曾提到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的爱情,但没有让安东尼出场。
凯撒是实干家,他的仪表和行动举止都说明他是一个平凡的人。相反,克莉奥佩特拉和其他埃及人都是传统戏剧里的“英雄人物”,看来很高贵,装腔作势,其实是一群蠢货,决不是凯撒的对手。克莉奥佩特拉的 不能引诱他。她的复仇企图也不能动摇他。他们俩终于发生冲突。凯撒是萧心目中的领袖。在萧看来,推动历史前进的是有才干的领袖。这部作品是萧在19世纪之后10年中所写的规模较大的戏剧,人物繁多,布景堂皇,题材复杂,但结构松散。
萧接受爱尔兰文学剧院主持人、诗人叶芝的请求,写了《英国佬的另一个岛》(1904),但没有在这所剧院上演。“另一个岛”指爱尔兰。爱尔兰的独立运动,是当时谈论得最多的问题,也是这个政治剧的中心问题。主角博饶本,是主张爱尔兰独立的自由党英国人。他是口头上坚定的理想家,但又做尽坏事。他在竞选时用陈词滥调向选民们宣传,加上他高明的竞选方法,如驾车替农民赶猪的事迹流传到选区的每个角落,使他的当选有了保证。他向农民贷款,在农民不能偿还时就没收他们抵押的房产和土地。他是“以征服者自居的英国人”,是帝国主义的化身。萧讽刺他,也就是讽刺帝国主义。
博饶本同劳伦斯·杜依尔合组土木工程辛迪加,经营建筑业。杜依尔作为爱尔兰人,有他的理想;但作为工程师,他又很实际。他羡慕博饶本顽强的性格,要象后者那样发财致富。他的社会地位只比普通工人高一级,但他不愿意看到普通工人升上这一级。他爱自己的国家,但又有一点担心爱尔兰人的空想会使他烦恼。他缺乏自信,总感到不满足。
前牧师克干认为这个世界简直是地狱,所以他成了异 。他幻想来世会带给他幸福。他对帝国主义进行猛烈的抨击。他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又不得不表示妥协。在当地议会选举中,他也将投博饶本一票。
在剧作者看来,博饶本是强者,是领袖,杜依尔和克干必须服从他。在三个人中间,克干能明辨是非而无所作为;杜依尔明知一件事是错的,但偏要去做;博饶本做了错事,但深信自己做得正确。这种现实生活使萧感到悲哀。在剧终时,剧作者通过克干,憧憬着幸福的明天,希望它早日到来。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有理想主义,也有反理想主义。他感到他同所熟悉的英国人的世界一天一天地疏远起来。
《巴巴拉少校》(1905)以救世军为题材。巴巴拉是虔诚的 徒,认为宗教是整个社会的基础,而一切人都是上帝的儿女。萧对救世军有偏好,在他看来,救世军的传教方式可以使宗教变得富有生气。
宗教终于同经济发生了冲突。代表经济利益的是巴巴拉的父亲安德谢夫,他的奋斗目标是金钱和 。救世军接受了他制造军火而得来的 5千镑捐款。安德谢夫认为贫困是较大的罪恶,要消灭贫困,就要更多的金钱。萧把军火商安德谢夫写成一个现代凯撒,足智多谋,安然自得,俨然是一个有“生命力”即出人头地的英雄。
柯森斯是希腊文教授,既有理想又很实际。为了追求巴巴拉,他可以屈身混进救世军,也可以抛弃理想,以弃儿的资格,充当安德谢夫的继承人。宗教和经济,讲实际和有理想,都可以在他身上融合在一起。柯森斯呈现出实用主义者的面目。
巴巴拉本人的转变,与她的性格不符,显得勉强。在剧本的终结时,作者作了解释和补充,但缺乏说服力,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巴巴拉在救世军中试图拯救穷人的灵魂。当安德谢夫出钱收买救世军时,巴巴拉丧失了她的坚定信念,不知所措。穷人的灵魂要不要拯救?在安德谢夫的影响下,她的之后结论是否定的。需要拯救的不是穷人,而是丰衣足食的军火工厂工人。这样,她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同柯森斯结婚,在村子里一块儿过下去。
剧本《皮格马利翁》(1913)因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而得名。皮格马利翁用 雕刻了一个少女,并爱上了她,在女神赐予她生命后,同她结婚。剧中的语音学家息金斯在更改卖花女伊莱莎的语音语调后,把她变成一个贵女人,使她出现在上流社会交际场合,轰动一时。剧本与希腊神话相似之处只有这一点。息金斯没有同伊莱莎结婚。伊莱莎作为卖花女无法认识自己的性格,但成为贵女人之后,发现一个贵女人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行动举止,社会把她们刻成木头人,完全丧失了人的属性。剧本于1913年在维也纳上演,1914年在伦敦上演118场,获得成功。
《伤心之家》(1913~1919)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开始动笔,于战后完成。1920年在纽约演出,1921年在伦敦演出。剧本描述了战前的欧洲资本社会。这个社会使剧作者悲观失望,尽管十月革命已经胜利完成,世界上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萧已经把他早年所向往的主义扔到一边。他对苏联新社会发生兴趣,表示支持,还是后来的事。写《伤心之家》的时候,他过去关于爱情、宗教、教育、政治的种种说教,对他显然已失去任何意义。对他来说,资本终于获得胜利。
全剧3幕的地点都在船长肖特非家里。肖特非是一个古怪的老人,他的长女奚西在身边照料他。奚西的好朋友爱丽是经理玛志尼的女儿,热恋着奚西的丈夫赫克托。她后来为了金钱又把注意力转移到资本家曼根身上,致使父亲破产。她希望肖特非的智慧给她指出一条出路,但无论是追求爱情、金钱或智慧,她都失望。她的失望正代表着萧在大战前后的心情。
肖特非船长是剧作家精心刻划的人物,表达了作者对资本社会的看法。他对全人类发出警告。他的伤心之家,正象征着这个社会。在剧本的结尾,资本家和一个进屋偷珠宝的贼在轰炸中丧命。别的人虽然幸存,但希望下一次轰炸会把他们炸死。
剧中人物带有象征性。赫克托象征爱情(象征爱情的还有奚西),曼根象征金钱,肖特非象征智慧。此外,爱狄象征大英帝国。曼根的死并不说明金钱和资本已经消亡。爱狄的殖 义者丈夫虽然没有出场,他还存在,他象征力量和安全。他可以使伤心之家重新变得喜气洋洋。他是剧中的之后胜利者。
剧本的副题是:《俄国风格英国主题的狂想曲》。在写作时,萧有意识地在摹仿契诃夫的《樱桃园》的气氛,尤其是第3幕。剧本不提出问题,只描述一种社会状态,一种心理状态,但有独特的人物性格,而且具有英国人的民族特点,他们同时也是喜剧人物。
《圣女贞德》(1923)是萧的剧作中唯一的悲剧。这位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青年女爱国者,笃信宗教,对王子查理表示忠诚。她领导农民群众击退英军对奥尔良的围攻。但在贡比涅战役中,被勃艮第人所俘。她被卖给英国占领军后,交付教会法庭审判,诬为女巫,在鲁昂广场处以火刑。1920年贞德(一译霞娜·达克)被宣告为圣徒。剧本的头 3场带有传奇剧的色彩。贞德出身农民家庭,站在农民群众的最前列。她说服了动摇者,驳倒了失败主义者,感动了王子和朝臣,鼓舞了军队的士气。她身先士卒,满怀胜利的信心,向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当然,由于宗教信仰,她认为她在响应上帝的召唤。后3场是悲剧的主体。贞德有3个敌人:教会、封建主义、英国民族主义,分别由高肖恩、沃里克、斯托冈伯代表。教会反对新教,封建主义反对人民群众,英国民族主义反对法国爱国者。对教会来说,贞德是异 ,对她处以火刑。后来教会又宣告贞德为圣徒时,认为一切都是法官们的错误,而教会的集体智慧却是正确的。其实,代表封建主义的沃里克才是真正的刽子手。他反对人民觉醒,假手教会把人民领袖贞德处死。在他的眼里,贞德不仅是异 ,而且是颠覆分子。英国人斯托冈伯从他的民族立场,支持沃里克的残酷行动,借以巩固英国的利益。
萧着重表现了贞德的人民领袖地位。他给贞德安排了这样的台词:“我将到人民中去,从他们眼光所表示的对我的爱戴,得到安慰。”她对仇恨她的法官们说:“如果我遭到火刑,我将通过火焰,到达人民的心底。”尽管她感到孤立无援,但对前途没有丧失信心。她相信在她死后,人民会把刚开始的社会运动继续下去,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苹果车》(1929)是萧之后的重要作品。它是政治讽刺剧,以英国议会制为攻击的对象,以内阁会议为主要情节。国王马格纳斯与首相卜罗塔斯相较量,看谁是英国的真正统治者。国王表示要退位,并作为平民竞选下院议员,如果被选进国会,将组织一个 *党,他的刚接位的儿子罗伯特王很可能叫他组织内阁。首相意识到即使目前取得权力,未来也将败在国王手下,于是他不得不宣布危机已经过去,一切照旧。剧中还有美国大使万哈顿宣告美国将和大英帝国分而复合、企图并吞大英帝国的一个插曲。
萧通过剧本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指出 制度有这样和那样的缺点。马格纳斯的内阁声称他们按人民的意志办事,其实,他们并不负多少责任,负责任的是国王本人。国王行使的否决权,是防止极端 的有力保证。
萧的社会问题剧在他的全部剧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强烈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这是他对英国戏剧甚至世界戏剧所作的主要贡献。他深受易卜生的影响,曾于1891年发表了评论文集《易卜生主义的精髓》一种。
在社会问题剧里,萧经常安排讨论问题的场面。如在《鳏夫的房产》第二幕中,屈兰奇的朋友高坎要求屈兰奇坐下来倾听别人说话,然后冷静地公正地考虑问题。这是萧经常要求他的人物在讨论紧急问题前做到的事。剧作者不偏不倚,总是让争辩的双方陈述自己的观点。双方论点明确,观众很容易作出自己的判断。
作为“新戏剧”的鼓吹者,萧富有创新精神,一方面为作品充实内容,一方面在处理剧情上别出心裁,大胆尝试。尽管这剧本的人物、情节与19世纪末英国戏剧家皮内罗和琼斯并无多少差别,但戏剧的结局却迥然不同。例如屈兰奇态度的改变,引起不同的反应。他不是象萧的小说《业余主义》中的特里富西斯那样,为了坚持主义者的理想,不惜抛弃自私的亨里埃塔,而是同白朗琪结婚,并且变成萨托里阿斯的同谋。
萧的剧本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能启发观众去思考问题,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即使观众不同意他的观点,也能够耐心地听下去。剧本能逗人发笑,始终抓住观众的兴趣,满足他们的美感。此外,萧还能运用引人入胜的语言,表现独特的机智和幽默。他早期写的评论文章中,已经初露文才。在有丰富内容的剧作中,他的写作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在30年代,萧作了环球旅行,1931年访问苏联,1933年访问我国和美国。1950年11月2日逝世。
参考书目
A.West,George Bernard Shaw, New York, 1950.
A.C.Ward,Bernard Shaw, London, 1951.
E.Bentley, Bernard Shaw: A Reconsideration, New York, 1976.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景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萧,G.B.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景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13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