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铜元

[拼音]:tongyuan

清末用新式机器铸造的铜质硬币。采用银元的形制,中间无孔。俗称“铜板”。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广东首先开铸铜元。每枚重二钱,正面内缘铸有“光绪元宝”四字,外缘左右铸满文“宝广”,外缘上下是汉文“广东省造每百枚换一圆”,背面中央是蟠龙花纹,外缘上下铸有英文KWANGTUNG ONE CENT(广东一分)字样。此后,圆形无孔的铜元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圆形方孔的制钱。

清末铜元可分为“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两大类。后者为宣统年间所铸。钱面中央铸“大清铜币”四汉字,内嵌一小字代表省名或地名,上端有“大清铜币”满文,两侧为年份。边缘中间分列“户部”二汉字,上端为“当制钱×文”。钱背中央铸蟠龙,上端铸“××年造”,下端英文“ Tai-Ching Ti-Kuo Coper Coin(大清帝国铜币)”字样。根据1905年颁布的《整顿圆法章程》规定,清末铜元的面额为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等,即分别换制钱一至二十文。铜元的金属成分为铜95%、铅5%,或铜59%、铅40%、锡1%。二十铜元重库平四钱,当十重二钱,当五重一钱,当二重四分。五等铜元中,以当十铜元最为通行,约占各种铜元总额的97%左右。

新铸铜元制作整齐精巧,初时颇受大众欢迎。由于当时铸造当十铜元一枚,成本只需制钱六枚,大利所在,各省纷纷设局购机开铸。1903~1908年,各省所铸铜元已达一百二十亿枚以上。巨额铜元泛滥市面,一方面很快地将制钱驱逐出流通领域,同时也引起了铜元的贬值。1902年在上海,铜元与银元的比价为八十比一,至1911年(宣统三年)降为一百二十三比一。

1914年,北洋 公布《国币条例》,确立了银本位制,铜元的法偿能力遂正式受到限制,定为辅币。但是由于北洋各地军阀滥铸铜元辅币,铜元的重量、成色、板别非常混乱。至1935年国民 实行法币政策以后,铜元的面额成色才趋划一,旧铜元多被销毁禁绝流通。

参考文章

春季羊补铜元素羊

补充铜元素对健康皮肤恢复的重要性皮肤科与传染

铜元的由来理财常识

患者应该补充铜元素皮肤科与传染

饮用天然矿泉水中的铜元素对人体有何保健作用?常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浩淼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铜元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浩淼;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13734.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