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anci
明、清两代流行的曲艺形式。有的学者认为弹词源于宋代的陶真、元明两代的词话。由于陶真、词话这一类古代曲艺流传地区广泛,音乐曲调的流变失于记载,所以很难考辨它们与近代、现代流行的吴语系弹词有无直接的渊源关系。明代坊间刊刻的弹词极多,清初弹词《天雨花》曲词中说:“弹词万本将充栋”,但实际上流传下来的很少。可考的只有几部文人作品,即梁辰鱼《江东二十一史弹词》、陈忱《续二十一史弹词》和臧懋循在《负苞堂文集》中提到的《仙游》、《梦游》、《侠游》、《冥游》四录,文本都已散佚。另外, 藏有明崇祯年间钞本《白蛇传》弹词。明代弹词的演唱情形,从董说《西游补》第12回“拨琵琶季女弹词”中可以见其大致,与清代以后弹词的表演形式已趋接近。
嘉靖二十六年(1547)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餘》中,记载了杭州演唱弹词的情况:“其时,优人百戏,击毬关扑,鱼鼓弹词,声音鼎沸”。万历年间沈德符的《野获编》记载了北京的朱国臣“蓄二瞽姬,教以弹词,博金钱”之事。这说明明代的弹词,在南方、北方都有流传。到清代,北方仍有弹词。康熙时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乾隆时蒋士铨《京师乐府词》中都吟咏了北方演唱南词的情形;清代俗曲集《白雪遗音》中还采录了南词《玉蜻蜓》的部分章节。大约自清代乾隆年间弹词流行的地区已逐渐缩小于江苏、浙江一带。原因是江南地区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市镇繁荣,艺人得以定居从艺。同时,北方的词话弹唱采取鼓板击节,发展为鼓词形式,已与弹词隔江抗礼。而南方的小曲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鼎盛局面,对弹词的发展也很有影响。吴歌的特点是柔语如珠,绵绵不绝,最宜借弦索慢捻浅唱。弹词吸收吴歌曲调,用吴语说唱,更使弹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得到听众的喜爱。弹词由于说表完全使用本地方言,唱篇吸收本地区的流行曲调,遂使大致上比较单一的江南弹词,进一步衍化为几种不同唱调的曲种:苏州弹词、扬州弦词、四明南词、绍兴平湖调等,一直流传至今。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景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弹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景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13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