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kejiao
[外文]:Sikhism
印度旁遮普地区的民族宗教。锡克为印地文 Sikha(意为门徒)的音译。产生于16世纪初莫卧儿帝国统治时期。是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特别是迦比尔宗教思想体系继续发展的产物(见印度教)。
教义与经典锡克教主张一神论,认为世界上的任何现象都是神的表现;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种姓分立和歧视女人等都是违背神意的;只有使个人灵魂和神结合才能获得之后解脱。因此,它既反对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烦琐的祭祀礼仪,也反对苦行和消极遁世。其圣典为《阿底格兰特》,意为原初圣典。所谓原初,是指这部经典早于另一经典《十祖圣典》。《阿底格兰特》又称《古鲁·格兰特·辛格》,意即崇拜这部经典就像崇拜古鲁(祖师)和神一样。这部经典是第五代祖师阿尔琼在位时编纂的,共收3384首赞歌、15575诗节;主要用旁遮普语写成,也有少数用梵语、印地语、波斯语写的章节。主要阐述锡克教的基本信仰和哲学思想,宣扬历代祖师的生平事迹以及对他们的颂扬。其开头部分的晨祷歌,包括38首赞歌和首尾两首引颂,概括了锡克教的基本信仰,为 每天早晨所必读。
祖师崇拜锡克教奉行祖师崇拜制,祖师共十代。第一代祖师那纳克是锡克教创始人,生于拉合尔附近的塔尔万提村(今那纳克村),属刹帝利种姓,早年曾从事商业并在拉哈尔 当过小官吏。他创立了锡克教后,为了宣扬其信仰曾周游印度各地,还到过 教圣地麦加和巴格达朝拜。晚年定居旁遮普邦的卡泰普尔,从事宗教宣传(见彩图)。第二代祖师安格德创造了旁遮普语的古鲁穆奇字母,著有那纳克的传记。第三代祖师阿马尔·达斯为了加强对 的管理和传教活动,把 分归22个教区,教区设教区长。教区长收受 纳贡,莫卧儿帝国分封给 的领地,也为教区所占。因而导师的特权逐渐扩大,而成为宗教封建主。第四代祖师罗姆·达斯反对歧视女人,为 的婚礼创作了婚歌,并沿袭至今。罗姆·达斯在世时指定其幼子阿尔琼为继承人,是为第五代祖师。此后,祖师遂成世袭制。阿尔琼把锡克教教区组织改为行政机构,并开始向 征收租税。这一时期,还在阿木利则建立了金寺,作为行政管理中心,并成为该教的著名圣地。第六代祖师哈尔·戈宾德更将该教发展成为武装的宗教组织。他采用真理国王的封号,腰佩双剑,象征宗教和世俗的双重权力。此后经历七祖哈尔·拉伊、八祖哈尔·克里香、九祖得格·巴哈都尔,至十祖戈宾德·辛格时, 中占多数的已是农民群众和城市贫民,他们反对教内封建上层人物的特权地位。戈宾德·辛格不得不进行改革,宣布把以前集中在“活神”(即导师)手中的宗教和世俗的较高权力转交给 的集体组织──锡克教社团。为同正统印度教划清界限,他规定锡克 成年时必须举行特殊的洗礼──剑礼,即用双锋剑搅匀的水洒身。经过剑礼后,男 的名字加辛格(狮子),女 名字加考儿(公主)。嗣后,又形成了一种叫做“五K”(五种行事,每件事印地文起首字母为K)的习俗,即蓄长发、加发梳、短衫至膝、戴铁手镯、佩剑。男子婚前要集体居住,以全副精力练习刀剑武功。在戈宾德·辛格的领导下,锡克教军队多次打败莫卧儿帝国和印度教土邦的联军。之后戈宾德·辛格遇刺而死。十祖之后,锡克教的著名军事和宗教领袖是班达和兰季特·辛格。
改革运动在英国殖 义统治时期,不少人致力于锡克教的改革,先后出现多次改革运动,主要有:
(1)尼朗迦利斯运动。领导人巴巴·达耶尔。他们把神看作无形的精神实体,主张通过默念神即可获得解脱。参加这个派别的大都是锡克 中的下层群众;
(2)难陀利运动。意译为神名派或呼神派,因该派信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呼喊“谢神”而得名。领导人佩·罗姆。该运动有一定的社会 要求;
(3)19世纪末的辛格大会运动。主张恢复锡克教原始教义,反对正统印度教及其改革派圣社,要求锡克 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成为独立的社会集团;
(4)阿卡利运动。为一宗教与政治相结合的组织。形成于20世纪初,后演变为阿卡利党,首任主任塔拉·辛格,总部设在阿木利则金寺。1966年在阿卡利党要求下,印度 将旁遮普划分为以锡克教 为主要居民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教 为主要居民的哈里亚纳邦,承认旁遮普语为邦标准语。目前锡克 大部分居住在旁遮普邦,在德里和喜马拉雅山麓一带,也有部分 。
随着锡克教的对外传播,近年在东非、英国、加拿大、美国、泰国以及香港等地区,也有少量锡克 。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英睿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锡克教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英睿;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13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