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ating guanxi
[外文]:family relationship
家庭成员间的人际互动或联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祖孙关系、姑嫂关系、叔侄关系等,属于社会关系的一种。
家庭关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以婚姻血缘为联系纽带,表现为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由收养关系建立起来的准血缘关系),其中以婚姻关系为纽带的人之间称为姻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之间称为血亲。传统社会注重传宗接代,血亲重于姻亲。现代社会注重婚姻质量,注重夫妻感情,姻亲变得越来越重要。
(2)和其他社会关系相比,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最为深刻。它包括生活、经济、情感、性、生育、赡养、事业、政治、道德伦理等多种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自然地产生一种彼此容忍、顺应和合作的需要。
从家庭结构的角度看,家庭关系包含 3个基本要素:
(1)人口数量要素。家庭成员越多,关系越复杂;家庭关系的频率和家庭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式中N为家庭关系的频率;X为家庭人口数。依此公式计算,若家中有2人,则只有1种关系;有3人,则有3种关系;有10人,则有45种关系。
(2)代际层次要素。家庭关系中的代际关系将家庭成员划归为不同层次,代际关系既表现了家庭关系的连续性,又表现了家庭中的自然隔阂──代沟。家庭中代际层次多,则关系复杂;反之,则关系简单。
(3)夫妻对数要素。夫妻关系是家庭的中心,在家庭中有一对夫妻则有一个中心,有二对夫妻则有二个中心,有多对夫妻,则有多个中心。中心越多,离心力越大,家庭越不稳定,常见的婆媳冲突、妯娌不和就是例证。只有一对夫妻的核心家庭,关系最容易协调。
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主要有:
(1)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道德和文化等方面的素质。
(2)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大,交往和沟通上必然较困难,从而减少联系的频率和次数,疏远相互关系;相反,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太近,接触过于频繁也会出现习以为常和矛盾纠纷。有人认为家庭成员间既要有适当频率的接触,又要保持一定的区位距离,使家庭关系处于较佳状态。
(3)外部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和道德风尚等。不同的生产方式会有不同的家庭关系,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对家庭关系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是主张家庭养老的,就相邻的两代人来说,不仅上一代人要抚养和教育下一代人,下一代人也要赡养上一代人,两代人是“反馈”模式:
西方国家大多没有家庭养老的传统和习惯,上一代人要对下一代人负责,下一代人却不必对上一代人负责,两代人是“接力”模式:
A→B→C→…
此外,社会的法律、宗教等因素也对家庭关系发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影响。如我国法律规定父母有义务抚养子女,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这就从法律上保证了两代人间的密切关系。有些宗教禁止离婚,信奉该宗教的家庭便相对稳定。
人们大多以家庭关系和谐为理想目标。现代社会的变迁,使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家庭成员间相互依赖性减弱,独立性加强,矛盾增多。矛盾和冲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使家庭不和谐,甚至使家庭分裂解体;另一方面可能带来家庭中新的平衡、和谐与生机。
参考文章
家庭关系的“三从四德”保健养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旭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家庭关系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旭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13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