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aojiao mingshan
道士修真养性之著名山岳。道教的理想是修炼成仙,为此选择幽远之深山大岳作为修炼之地,故以后亦称为神仙所居之洞天福地。东汉谶纬之书已列有不少名山。谓有仙室或灵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山成为传授道书和炼丹之地。《抱朴子内篇·遐览》谓道书藏于名山五岳,《金丹》篇称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唐宋时期,更赋予名山以神秘色彩。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序》云:“幽质潜凝,开洞府于名山。”故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山岳成为道士荟萃之地,且有道教胜迹名于世。其著者有:
泰山五岳之东岳。亦称岱宗、岱岳。在山东中部,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县城北。《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道教称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天齐王。古代帝王多以泰山封禅为大典。有黄伯阳洞、碧霞洞、斗姥宫、酆都庙等道教胜迹。山麓有岱庙,内有《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有长春观,乃邱处机女徒弟訾守慎修真之处。(见彩图)
陈抟亦隐居此山。《华岳志》称陈抟隐于云台观,殁于张超谷石室,葬于玉泉院。有避诏崖、希夷祠、希夷睡洞和睡像等遗迹。(见彩图)
恒山五岳之北岳。原在河北曲阳县西北。汉与宋时因避讳曾改称常山,一名大茂山。明代定山西浑源县之玄岳(即浑源东南的玄武峰)为恒山。清始改祀北岳于浑源。此后原曲阳之恒山通称大茂山。道教称第五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安天王。《恒岳志》载,茅山派祖师西汉茅盈年十八入恒山修道。其通元谷为张果隐修处。
嵩山五岳之中岳。亦名嵩高。在河南登封县西北。《白虎通》谓“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道教称第六小洞天,名其岳神为中天王。山有七十二峰,嵩顶名为峻极峰。相传西晋道士鲍靓于元康二年(292)曾登此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北魏寇谦之早年曾从成公兴入此山修道。唐道士潘师正居此山之逍遥谷,高宗诏建崇唐观,又别立精思院于岭上,修道二十余年。唐道教学者李筌曾隐于此山之少室,研究道教经典,传于虎口岩得《阴符经》。
龙虎山在江西贵溪县西南,由龙虎二山组成。《读史方舆纪要》称,两峰相峙,如龙昂虎踞,故名。《贵溪县志》则谓张陵居此炼龙虎大丹,因有青龙白虎绕其上而得名。为张陵子孙世居之地。道教称第三十二福地。其祀神之所为上清宫,居家之处在上清镇“嗣汉天师府”。又有正一观,亦名演法观,建于南唐保大年间。真应观建于南宋嘉熙年间。乾元观、崇禧观、玉清观、冲玄观、先天观、佑圣观、繁禧观等均建于元代。山有壁鲁洞,号曰驻仙岩,传为张陵得异书处。(见彩图)
衡山五岳之南岳。在湖南衡山县西。汉武帝以南岳名安徽霍山,隋文帝复以衡山为南岳。道教称第三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司天王。山有七十二峰,以祝融、紫盖、芙蓉、石廪、天柱五峰为著,祝融又为之冠。有黄庭观,传为晋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修道处。上清宫乃晋道士徐灵期修行处。降真观,旧名白云庵,乃唐司马承祯修道处。九真观西有白云先生(司马承祯)药岩。五代道士聂师道亦修道于此。
华山五岳之西岳。在陕西华阴县南。《华山记》谓“山顶池中,生千叶莲,服之羽化,因名华山”。道教称第四小洞天,名其岳神为金天王。其主峰为落雁(南峰)、朝阳(东峰)、莲华(西峰),素以奇险著称。有四仙庵,传为谭紫霄、马丹阳、刘海蟾、邱处机修炼处。
茅山在江苏西南部。原名地肺山,又名冈山、句曲山。道教称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和第三十二小洞天。相传西汉景帝时茅盈及弟固、衷于此修道成仙,号三茅真君,因改名三茅山,简称茅山。为茅山派发源地。《茅山志》载:汉三茅君乘鹤来治此山,以鹤集处分为大中小三茅山,即大中小三茅峰。东晋杨羲、许谧、许翙、葛洪、梁陶弘景、唐吴筠、宋刘混康等道士均曾修炼于此。杨、许等三人曾在此造作上清经书,陶弘景在此编《真诰》。大茅峰北的抱朴峰,传为葛洪修道处。中茅峰玉晨观、乾元观等处,传为陶弘景隐修处。唐、宋、元诸代,宫观庵院遍峰麓,屋宇五千间左右。清末尚存崇禧、元符、九霄三宫与德祐、仁祐、玉晨、乾元、白云五观。日本侵华期间,宫观被毁殆尽,仅存九霄宫、元符宫等部分遗迹。现已逐步进行修缮,恢复宗教活动。(见彩图)
阁皂山在江西清江县。《舆地纪胜》谓“山形如阁,山色如皂”,因以得名。道教称第三十六福地。相传三国方士葛玄于吴嘉禾二年(233)在东峰建卧云庵,专炼九转金丹。山北有丁仙峰、丁真人坛,传为晋道士丁令威炼丹修道处。唐宋间山上屡建宫观殿宇。北宋政和元年(1111)所建鸣水桥犹存。
青城山在四川灌县西南。因青山四合,状若城廓,故名。《读史方舆纪要》谓青城左连大面,右接鹤鸣(今属四川大邑),即青城后山。道教称第五洞天。相传张陵在鹤鸣山结茅,传五斗米道,其子张衡、孙张鲁亦嗣法于此。山麓长生观,传为晋范长生得道处,观有古枬,传为范手植。隋嘉州太守赵昱及兄冕,隐修于大面山,因又名之曰赵公山。白云溪为杜光庭隐修处。又有张天师“降魔”的掷笔槽、试剑石、天师池、天师手植的银杏树、唐玄宗手诏碑、唐雕三皇石像、唐铸飞龙铁鼎、杜光庭读书台、唐薛昌丹井、五代天师像等古迹。道观有建福宫(古丈人观)、古常道观(天师洞)、上清宫等。
罗浮山在广东东江之滨。主峰飞云顶在博罗县城西北,有岭南第一山之称。《岭南志》称“罗山之脉来自大庾,浮山乃蓬莱之一岛,来自海中,与罗山合,故曰罗浮”。道教称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葛洪晚年挈子侄及妻鲍姑于此山炼丹、著述。白鹤观传为葛洪东庵。黄龙洞(孤青观)乃其西庵,有七星坛,为葛洪憩息之所。酥醪观故址,为其北庵。观源洞乃葛洪洗药处。冲虚观为葛洪之南庵,内有葛洪祠和丹灶;有苏轼的题字:“葛洪丹灶”。朱明洞,又称朱明耀真之天。洞北遗衣坛,传为藏葛洪遗衣处。后人谓蝴蝶洞之彩蝶,乃葛洪遗衣所化。相传宋白玉蟾也曾在此授徒传道讲学。
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市南。一称南山,古名太乙、中南、周南,为秦岭主峰之一。《西域记》谓其山发迹于阗,终于关中,故曰终南。有南山、金华洞、玉泉洞、日月岩等胜迹。相传全真道开创者王重阳和北五祖中之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等均修道于此。
武当山在湖北西北部,汉江北岸之均县境内。又名太和、太岳、仙室。道书称真武于此修炼四十二年,功成飞升;后世因谓非玄武不足以当此,因名武当。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相传东汉阴长生、晋谢允、唐吕洞宾、五代宋初陈抟、明张三丰等,均曾修炼于此。《南雍州记》载:来武当学道者常数百,相继不绝。明永乐年间尊真武为帝,改称太岳太和山。永乐十年曾于山上建宫观,历时七年,建成净乐、迎恩、遇真、玉虚、紫霄、五龙、南岩、太和等八宫,元和、复真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规模宏伟的建筑群。其中金殿(亦称金顶)和真武等神像,全系铜铸,外鎏赤金,最为著名。(见彩图)
崂山在山东青岛市东,崂山县境内。又名牢盛山。南濒黄海,东临崂山湾。《读史方舆纪要》载称,秦始皇曾登牢盛山望蓬莱。《崂山纪闻》载称:唐道士王旻、李遐周于唐天宝七载(748)由京师至此炼丹修道,玄宗嘉之,因改称辅唐山。后唐道士刘若拙由蜀云游至此潜修,于北宋建隆二年(961)被封为华盖真人。相传太清宫、上清宫、太平宫皆为华盖真人作道场而建。长春洞,传为邱处机修炼处,邱所刻“访道山”、“游仙仓”等字迹犹存,并有遗诗十首刻于太清宫三清殿巨石上。海岸塔底有洞,名曰“仙窟”,传为张三丰隐修处。 洞传为明代道士孙 静修处。崂山号称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而以太清宫为著。(见彩图)
巍山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 自治县东南。亦名巍宝山。主峰南北两侧有宫观二十余座,其中以清徽观、斗姥阁、培鹤楼、长春洞规模较大,主祀老君、斗姥、吕洞宾、张三丰等。宫观群中有一大庙名巡山殿,主祀细奴罗。相传南诏开国君主细奴罗及所传十三代,皆被老君封为土主神。此庙所祀即第一代土主神,与其他道教名山有别。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灿珊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道教名山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灿珊;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11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