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条约口岸

[拼音]:tiaoyue kou’an

[外文]:treaty port

自1840年起至1930年,帝国主义国家强制我国 接受不平等条约,并依条约开放的对外通商商埠。这类商埠最初是位于沿海的口岸,故称条约口岸。

1840年英国发动对华战争( 战争),我国战败,1842年英国迫使清 接受《南京条约》,该约规定开放东南沿海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对外通商口岸,这是第一批条约口岸。自此至1930年,英、美、法、俄、德、日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一再迫使我国 开放对外通商的商埠,并由沿海及于沿内河、沿边界、沿铁路线以至内地的城市,使条约口岸共达77处(见表)。

这77处商埠并不包括我国 自行宣布开放的对外通商的商埠,后者也多是由于外国公使团、领事的"要求"和“建议”而开放的。

按照不平等条约的规定,条约口岸一经设立,我国 即不得中止开放。帝国主义国家借条约口岸扩展对华贸易,并常在口岸开设洋行、银行、工厂及其他经济、社会、文化机构。它们在一些主要口岸设立领事,行使领事裁判权;又引用不平等条约关于租地建屋的规定,划成租界。因而各条约口岸大都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据点。

直到1949年,随着我国的建立,条约口岸才最终成为历史的陈迹。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菀青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条约口岸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菀青;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1161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