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ulige’er
蒙古族曲种,即蒙语说书。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相传起于宋元时期,起初只是说唱民间故事和英雄史诗,后来出现了职业艺人,说唱自己编创的新故事和改编汉族的古典小说,至清末最为兴盛。演出形式分为 3类:
(1)全用散文体的进述,与汉族的评书相似;
(2)以唱为主的韵文体;
(3)说唱结合,近似汉族的说唱鼓书形式。这3类形式都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蒙语说书都由一人演出,一般都用中音四胡伴奏,散文讲述的说书用乐器来烘托气氛和语言节奏,其他两种形式用来伴奏唱腔。其中以唱为主的形式有时用马头琴伴奏。蒙语说书以语言生动、形象见长。艺人在忠实于原作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前提下,往往进行很大幅度的加工、改编,在刻画人物形象、性格、心理活动和表现战争等各种生活场景时,常以大量生动的比喻和排比的手法来加以渲染。韵文的唱调是根据书中的感情气氛的需要而随时变换的,曲调极为丰富;说白也有一定的音调和节奏。唱词长短不一,一般以蒙语三至五字为一句,四句一节,每句都押韵。
由于蒙古族居住地区辽阔,各地经济、文化状况不同,受兄弟民族文化影响的程度也有差异,蒙语说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说唱风格流派。如有的继承了演唱英雄史诗的传统艺术手法和演唱民歌的艺术特色,注重以优美的语言来塑造人物,以唱为主,少用或不用说白,唱词严格地押头韵,节奏强,曲调多样。有的继承了讲述民间故事和朗读历史小说的艺术手法,大量地运用说白来表达内容,着力于故事情节的传奇性和悬念。还有的是较多地受戏曲表演艺术的影响,注重以表情动作来刻画各种人物的活动和形象。影响较大的传统书目有《格斯尔的故事》、《江格尔》、《蟒格斯的故事》等。改编汉族古曲小说的书目有《三国》、《水浒》、《西游记》等。我国成立后,繁华的地区都建立了说书馆,艺人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也常在广播电台播音演出,使乌力格尔的听众面更趋广泛,并且出现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书目。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城予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乌力格尔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城予;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11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