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民族问题

[拼音]:minzu wenti

[外文]:national question

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性质和内容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在发展变化,民族问题也随之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在阶级社会里,不论是国际范围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主要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民族不平等的问题。要解决这种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必须推翻阶级压迫制度。而在业已消灭了阶级剥削,铲除了产生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实现了民族平等的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则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造成的各民族在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民族平等权利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见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是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仍然存在民族摩擦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国家和先进民族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帮助落后民族在主义道路上更快地发展、繁荣、逐步缩小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同时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主义民族关系。这些任务只有随着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才能解决。所以,在民族问题存在的全部历史中,不论任何时期,它的发展变化及问题的解决,都是和社会发展的总进程及改造社会的总任务联系在一起的。

民族问题的历史发展

民族是在人类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也已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

奴隶制、封建制时期

在古代,从人们开始由部落发展成为民族的时候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问题就已有了自己的早期雏形。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特别是奴隶制度确立之后,由部落联合而成的各个小民族或民族集团,为了占有较好的土地和掠夺家畜、奴隶和财富,彼此之间不断地进行战争。到了封建社会,这种掠夺战争不但规模更大,而且进一步发展成为民族征服战争。一些较强大的民族中的封建统治者为了扩展其领土,奴役更多的人口,不断发动征服异民族的战争。这种战争除了掠夺财富,还具有民族压迫的性质。有的征服者甚至使用 手段,对被征服民族实行强制同化,其民族压迫性质更为明显(见民族同化)。总的说来,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中,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掠夺与被掠夺、征服与被征服、同化与被同化的关系。尽管各族人民间也发展着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通过曲折的途径实现的。

资本上升时期

资本的发展冲破了中世纪的沉睡状态,民族的面貌和民族问题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资本上升时期,随着封建制度崩溃,统一的民族市场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建立,资本的现代民族(见资本民族)开始形成。这种民族的形成过程,从西欧的情形来看,是和他们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过程相一致的。例如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等民族,同时也就是英、法、德、意等国家。但是在东欧和其他一些国家中,由于封建制度尚未消灭,资本发展较弱及其他种种条件,则形成了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时期,民族问题主要是觉醒了的民族资产阶级反对本民族封建阶级的封建特权和异民族的封建专制制度及君主制度的民族压迫政策,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平等权利的问题。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着民族的旗帜,吸引本民族的各个劳动阶层参加民族运动,与统治民族的地主、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斗争的焦点,从经济上说,主要是围绕着争夺市场进行的。斗争的目的是资产阶级为了取得发展资本的有利条件。这时的民族运动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这个时期的民族问题的解决,是和资产阶级 革命联系在一起的。1775~1783年北美殖民地从英国殖民统治下取得独立;1810~1862年南美殖民地获得解放;以及19世纪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民族从土耳其统治下得到解放,并成立了相应的国家,都是这个时期民族运动的胜利成果。

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的发展不但没有消除民族压迫,而且继承了专制制度和君主制度的民族压迫政策的遗产。特别是资本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民族问题更加尖锐。各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 不断进行瓜分世界的斗争。 他们凭借武力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区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约占世界总人口70%的弱小民族,被置于它们的殖民统治之下。世界被区分为少数几个统治民族和大多数被压迫民族,是帝国主义阶段的重要特征。这个时期的民族问题,已经超出局部的范围,从反对民族压迫,成立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问题,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民族殖民地问题,即广大被压迫民族从帝国主义的殖民奴役下,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问题。这时的民族运动,就其本身的要求来说,虽然仍属资产阶级 主义性质,但由于它反对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目的是要推翻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所以它在客观上就不能不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一部分,并和无产阶级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列宁领导的 国际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就是根据这个时期民族问题的新情况提出来的。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把民族问题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大大促进了被压迫民族的觉醒,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并在主义的西方和被奴役的东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建成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人民反 战争的胜利,特别是我国人民大革命的胜利,更加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反帝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被压迫民族,通过长期的 和其他斗争形式,已经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取得了国家的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殖民制度虽已崩溃,但民族压迫和殖民剥削仍然存在,只是形式有所变化。因为在被压迫民族普遍觉醒,民族解放斗争空前高涨的情况下,那种旧的、残暴的、 裸的殖民统治已不能维持下去,不得不变换手法,以新殖 义和霸权主义来代替旧殖 义,并用政治、经济等手段,对那些从殖民枷锁下取得独立的不发达国家继续进行压迫和剥削。所以,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帝国主义、殖 义和霸权主义,民族问题就仍然是被压迫民族的广大人民反对压迫民族中的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问题。当前,不发达国家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采取各种形式,反对超级大国和霸权主义的控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就是现阶段世界范围内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

民族问题从产生直到帝国主义阶段,都在阶级社会中发展着。剥削制度特别是资本制度的固有矛盾,直接地影响着民族问题发展的进程。Β.И.列宁对资本条件下的民族问题进行了深刻观察和分析后指出:“在资本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在民族问题上有两个历史趋向。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并指出“这两个趋向都是资本的世界规律。第一个趋向在资本发展初期占优势,第二个趋向标志着资本已经成熟,正在向社会社会转变。”这两种趋向,是资本制度所具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反映,也是民族和民族问题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无产阶级的胜利和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民族问题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主义制度下,产生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民族间的对抗已为平等、团结、互相的新型民族关系所代替。这就为过去的被压迫民族的复兴和各民族平等自由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民族问题的彻底解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为民族问题的最终消失,不断创造着有利的条件。但是,在主义历史阶段,民族问题还不可能消失。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存在及民族差别的存在,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例如在我国,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些民族和有的民族的某些部分,在我国成立前夕还保留着农奴制度、奴隶制度、甚至原始公社制度的残余。我国成立后,各民族虽然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实现了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但那些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在享受民族平等的权利时,实际上不能不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种历史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仍是产生民族摩擦的根源。对于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来说,逐步克服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状态,是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长期任务。而解决这个时期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国家在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有效措施,特别是在人力、物力、财力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大力促进和帮助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逐步缩小民族间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同时要不断发展主义 ,健全主义法制,使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此外,还要经常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残余进行斗争,特别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大民族主义(在我国主要是 ),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地方民族主义;随时随地警惕和打击国内外阶级敌人在民族关系上进行挑拨离间及其他各种破坏活动。

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各民族在主义道路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它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主义关系。这种关系随着高度的主义文明和高度的主义 的发展,将不断巩固和加强。

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

一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可以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方法加以解决。但是,由于国际上还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国内的一定范围也还存在阶级斗争,国内外的阶级敌人总要千方百计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所以在民族问题上也还有敌我矛盾存在。此外,如果执 *党在民族政策上背离了马列主义的路线,或者处理民族问题时采取了错误的方法,也会在一定时间内,在局部地区或个别问题上,使民族关系的矛盾激化,甚至发展为对抗。

民族问题的存在是长期的

民族问题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可概括为两大历史阶段,区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条件,一种是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另一种是消灭了阶级剥削的社会社会。两种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的根本区别是不容混淆的。当主义取代资本之后,那种因阶级对立而产生的民族问题虽已解决,但因民族差别的存在而产生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而民族差别,就是无产阶级在全世界范围胜利以后,在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之后,也还不会立即消失。因为民族是个非常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即使在民族的其他特征已经消失之后,人们的民族自我意识也还会保留很长时间。因此,只要还有民族差别存在,就还会有民族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民族问题的最终消失,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参考书目

恩格斯:“ 党宣言”,《 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58。

斯大林:“ 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54。

:“新 主义论”,《 选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52。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子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民族问题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子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1145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