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aigou
古代扣接束腰革带的钩。大多用青铜制成,也有用金、银、铁、玉、石等制成的。目前考古发现的带钩大体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为古代我国的带钩;一为流行于黑海北岸到西伯利亚的斯基泰-西伯利亚式带钩、前者流行于春秋时代至南北朝时,器形以钩钮连体为特征,作微屈的长条形或琵琶形,一端曲首,钩身背面有圆钮。钩首大多作成各种动物形。钩身饰云纹、涡纹等。有的错金银,有的贴金,有的镶嵌绿松石。长短大小不一,大的长近半米,小的仅2厘米。一般10厘米左右。后者钩体饰动物纹,钩背有钮柱而无钮,钩首弯向钩背与钮柱同在一侧。带钩除了主要用于钩系束腰带以外,还用于佩剑,钩挂镜囊、印章、刀削、钱币等杂物及珍贵的玉石饰品。一般革带钩。佩物钩多为男性所用,佩带钩则多为女性所用。
考古发现证实,我国春秋中、晚期,在齐、燕、楚、秦等国的广阔地域内,带钩已开始出现。山东、河南、湖南、陕西、北京及辽宁等地春秋至战国早期墓中,都有铜带钩或金、玉带钩出土。山东临淄郎家庄 1号墓在9 个殉人和17个从死者的身旁发现铜带钩64枚、金带钩2 枚。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出土的带钩时代稍晚,证明带钩可能是中原华夏族发明的。战国秦汉时期,带钩广为流行,尤其是小带钩,品种繁多,制作大多精致轻巧,早期流行的大带钩已不多见。魏晋时期,带钩的使用急剧衰落,出土明显减少,南北朝以后铰具(带扣)盛行,带钩逐渐消失。
过去许多学者认为,我国古代带钩系北方鲜卑族所创制,物以地名,故名“鲜卑”,钩系于革带,则称“鲜卑郭落带”。我国史籍中的“鲜卑”、“犀比”、“犀毗”、“师比”、“胥纰”、“私纰”等都是指带钩而言。但近年研究证明,“郭落带”应是“钩落带”的异写,所指多为“铰饰革带”,即附有铰具的革带,与带钩的形制和用法均有区别。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运珧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带钩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运珧;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7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