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流浪汉小说

[拼音]:liulanghan xiaoshuo

[外文]:La novela picaresca

16、17世纪在西班牙流行的以流浪者的生活及遭遇为题材的小说,它对西班牙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

16世纪中叶,西班牙经济开始衰落,人民群众日益穷困,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沦为无业游民,商业经济上升到比较重要的地位,社会上冒险的风气盛行。流浪汉小说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状况下产生的。

流浪汉小说的内容大多是主人公自述一生种种不幸的遭遇,借以反映当时严峻的社会现实,抨击没落中的贵族阶级和教士,讽刺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观念,使读者在忍俊不禁之余,慨叹世道的不平和人生的艰辛。小说中的流浪汉都笃信“天命”,以欺骗、偷窃等手段求生或进行恶作剧,以发泄私愤,不能进行积极的反抗,所以这种小说也被称为“饥饿史诗”或“消极 的文学”。但其中有不少作品因大胆暴露贵族和教会的丑恶而遭到宗教裁判所的查禁和删改。

流浪汉小说的一些特点,早在中世纪的某些作品如《真爱诗集》、《塞莱斯蒂娜》中即已有所反映。它的代表作首推《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1554,中译本名《小癞子》),作者不明。

以后陆续出版的《古斯曼·德·阿尔法拉切的生平》(2卷,1599~1605),作者为马特奥·阿莱曼(1547~1614) ;《流 胡斯蒂娜》(1605),作者为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德·乌维达;还有其他作品,在题材和手法上都相类似。

由于流浪汉小说受到欢迎,有些著名的作家也创作这种作品。克维多曾写《流浪汉的榜样,无赖们的借鉴,骗子堂巴勃罗斯的生平》(1603);塞万提斯也写了《林高奈特与戈尔达迪略》,收在《训诫小说》中。17世纪下半叶以后,这种小说已经衰落,但在加尔多斯、阿拉尔孔、巴罗哈、帕拉西奥·巴尔德斯、巴列—因克兰等人的作品中,仍出现流浪汉的形象。

参考书目

M.Suárez, La novela picaresca y el pícaro en la literatura espaola, Madrid, 1926.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振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流浪汉小说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振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7984.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