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an
[外文]:Heinrich Mann (1871~1950)
德国小说家。1871年5月27日生于卢卑克一个富商家庭。曾在柏林费舍尔出版社任职。不久又转入柏林、慕尼黑大学学习。1893年首次去法国旅行,后去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往返于慕尼黑与柏林之间。1925年定居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同弟弟托马斯关于拥护还是反对战争问题的争论,几乎导致手足之情的破裂。1942年托马斯在祝贺亨利希71岁寿辰时,终于承认自己过去误入岐途,哥哥是在为 、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而斗争。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时,亨利希·曼表示热烈欢呼。战后他希望魏玛共和国采用和平改良的方式革新资本社会,为此写作了大量政论,宣传自己的 观。从1924年起,他十分关注苏联主义制度的发展,从中看到了实现他的 理想的希望。1931年被选为普鲁士艺术科学院主任。随着纳粹的崛起,他对魏玛共和国的幻想逐渐破灭。1933年 上台后,他被开除出普鲁士作家协会,作品也被付之一炬。流亡期间,同高尔基、罗曼·罗兰、巴比塞一起,积极从事反 斗争。1935年和贝希尔率领德国作家代表团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会”。1938年在巴黎任“德国人民阵线”主任。1940年前往美国,定居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莫尼卡。1949年被选为德意志 共和国艺术科学院主任,并获国家一等奖金。在即将启程返回德国之前,于1950年3月12日逝世。
亨利希·曼一生共创作19部长篇小说,55篇中、短篇小说,11部剧本和大量政论、散文。艺术上深受斯丹达尔、福楼拜、法朗士和左拉的影响;思想上从资产阶级的叛逆的立场出发,转向激进 主义,对资产阶级社会持批判态度,之后转变为从政治和道义方面肯定主义制度的立场。他于1894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在一个家庭里》,开始显露批判地描写资本社会的特点。《在懒人乐园里》(1900,又名《一部写上等人的小说》),以19世纪90年代的柏林为背景,通过一个外省大学生在柏林的浮沉,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大都会时髦的文化界和暴发的金融资本家。这是他的第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在日渐繁华的大都会生活中,发现寄生、堕落和崩溃的萌芽,表现了作者锐利的目光。这部小说同莫泊桑的《俊友》、巴尔扎克的《幻灭》有明显的相似之处。长篇小说《垃圾教授》(1905)描写一个绰号“垃圾教授”的中学教师,平时道貌岸然,私下却与一个下等歌女勾搭,之后弄得身败名裂。小说副题为《一个暴君的末日》,作者借描写垃圾教授尖锐地抨击德国的教育制度,揭露了19世纪末德国资产阶级的虚伪与堕落。1930年剧作家楚克迈耶把它改编成电影,更名《蓝天使》,30年代曾在欧洲轰动一时。1909年出版长篇小说《小城》,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意大利的一个小山城为背景,反映 力量与反动势力的冲突。作者在这部小说里第一次描写了人民群众的形象,指出了 主义在意大利,乃至在欧洲崛起的可能性。
1911至1914年间,完成了他的杰出的长篇小说《臣仆》,最初部分发表在慕尼黑《时代画报》上,因讽刺德意志帝国而遭审查,直到1918年才得以出版。小说主人公狄得利希·赫斯林是造纸厂老板的儿子,自幼怯懦残忍,欺软怕硬。在强者面前是奴才,在弱者面前是暴君。他的性格是帝国主义阶段德国资产阶级的典型性格,他是德意志帝国忠顺臣仆的典型。小说还通过老布克和费舍尔的形象,表现了自由主义的没落和社会 d人的机会主义路线。《臣仆》是《帝国三部曲》的第 1部, 也是最成功的一部,另外两部──《穷人》 (1917)和《首脑》(1925)在艺术上薄弱得多。在第 2部中作者描写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表现工人阶级未能阻止战争爆发的原因。第 3部描写德意志帝国的当权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勾结。
20年代末30年代初,亨利希·曼创作了 4部“共和国小说”,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腐朽没落,否定现存生活方式。其中的《大事业》(1930)围绕一件纯系子虚的“伟大发明”,描写了资本社会中大小人物的明争暗斗以及资产阶级把科学发明用于私利的贪婪心理。《严峻的生活》(1932)以侦探小说的手法,写一个农村少女被骗到大都会的经历,揭露资产阶级的罪恶。在法国流亡期间,他写成了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亨利四世》 (1935~1938)。全书共分两部:第1部《国王亨利四世的青年时代》(1935);第 2部《国王亨利四世的完成》(1938)。小说取材于法国16世纪的宗教战争,以教育小说的形式,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法王亨利四世顺应人民愿望统一法国的业绩。作者塑造了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领袖形象,与当时正不可一世的 形成鲜明对比。这部小说以人道主义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在反 斗争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历史小说创作的范例。他的中、短篇小说成就虽然不及长篇那样卓著,但也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优秀的有《皮波·史帕诺》(1905)、《心》(1910)、《柯贝斯》(1925)和《爱情故事》(1953)等。
亨利希·曼的散文与政论在他的创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论左拉》(1915)在当时一片沙文主义的战争喧嚣声中,预言了帝国主义战争必然失败的结局,表达了对于 的信念。在魏玛共和国时期,他先后出版了《权力与人》(1919)、《理性的 》(1923)、《七年》(1929)以及《精神与事业》(1931)等政论、散文集。流亡时期又出版了《仇恨集》(1933)、《勇气集》(1939)和自传《对一个时代的观察》(1946)等。这些政论和散文继承德国启蒙运动文学批判、战斗的传统,表达了他对革命与主义的向往。在他的11部剧作中,以描写艺术家在资本社会中地位的《伟大的爱》和描写法国大革命的《勒格洛斯女士》为较佳。
参考书目
H.Jhering, Heinrich Mann, Berlin,1951.
A.Kantorowicz, Heinrich und Thomas Mann. Die Persnlichen und weltanscha-ulichen Beziehungen der Brüder, Berlin, 1956.
K. Schrter, Heinrich Mann in Selbstzeugnissen und Bilddokumenten, Hamburg, 1967.
W.Herder, Geist und Macht, Heinrich Manns Weg an der Seite der Arbeiterklasse, Berlin, 1977.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宾实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曼,H.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宾实;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7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