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元明清玻璃器

[拼音]:Yuan-Ming-Qing boliqi

[外文]:Glasses of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我国元、明、清时期玻璃生产更加普及。清康熙时清宫设玻璃厂,集中了山东颜神镇和广州的优秀工匠,使用西方传教士和技术人员,引进西欧玻璃制造技术,创造了一大批玻璃新品种。

元明玻璃器

元代和明代的玻璃器生产文献中都有记载。元时已设立了制造玻璃的官办作坊,玻璃生产保持有较高的水平。已发现的重要出土物有甘肃漳县徐家坪元代汪世显墓出土的一套玻璃莲瓣托盏。盏呈浅蓝色,半透明,器形规整,工艺精湛。元末张士诚之母曹氏墓中出土的大量玻璃珠和 1件玻璃圭,圭为涅白色,长42.5厘米,下宽6.8厘米,上宽6.5厘米,是目前所知的较大的元代玻璃器(见图)。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当时玻璃制作的全过程。今山东博山已发现了元末明初的玻璃作坊遗址,出土了玻璃废丝头和珠、簪等残品。明代的寺院中也保存了一些比较精美的玻璃容器,如北京护国寺西舍利塔出土的莲瓣口沿的玻璃盘、碗各 1件,都是白色,半透明。北京天宁寺出土的 1件深蓝色玻璃盘,口径21.7厘米。明代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不多,仅有玻璃围棋子和玻璃带板。这是由于玻璃器已在民间普及,达官贵人不再珍爱的缘故。

清代玻璃器

除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外,已知的民间玻璃产地还有山东博山、广州、北京和苏州等地。博山在光绪年间每年向外地输出玻璃品 7千余担,产品有青簾、佩玉、屏风、棋子、念珠、鱼瓶、簪珥、葫芦、砚滴、佛眼等几十种。有些玻璃珠饰曾出口到东南亚各国,有些珠子还被转销到北美洲,受到印第安人的欢迎。

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成立,清亡(1911)时止,在长达两百多年中制造了大量玻璃器。西方传教士汪执中、纪文等人都曾参与并指导内廷的玻璃生产。康熙时的玻璃器浑朴简古,已能生产水晶玻璃、洒金蓝玻璃和套色玻璃,今故宫博物院藏有 1件带“康熙御制”刻款的玻璃水丞。乾隆时的玻璃器型华丽,花纹精美,是清代玻璃生产的极盛时代。当时已能生产金星玻璃、缠丝玻璃和三、四种颜色的套色玻璃。装饰技法多采用雕刻、描彩、泥金和珐琅彩,代表性的作品有“古月轩”鼻烟壶、缠丝玻璃瓶等。嘉庆以后,清宫玻璃走向下坡路,器物颜色混浊,器型不正,雕刻粗糙,款识潦草。由于清宫玻璃器具有独特的我国风格,工艺精美,所以深受各国人民的赞赏。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大博物馆都收藏有我国清代宫廷玻璃器,尤其是乾隆时期的作品。

清代宫廷对玻璃器的偏爱,也促进了西方玻璃器的进口,意大利、比利时、捷克等国都曾送给清宫大批玻璃制品,现多保存在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康宁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元明清玻璃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康宁;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7484.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