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道情戏

[拼音]:daoqingxi

戏曲剧种。指流布于民间的说唱道情,在不同地区与当地戏曲艺术相结合而发展形成的各地戏曲道情。有的地方称道情为渔鼓或竹琴,现在多数仍为说唱形式。

道情,源出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吸收词调、曲牌,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淳熙十一年(1184)宫中唱的道情,与鼓子词相类似。又据明人记载“渔鼓、简板始于宋朝”,而这两件乐器正是道情所专用的。由此可知,至迟于南宋时已有曲白相间说唱故事的道情存在了。后来,道情中诗赞体的一支主要流布于南方,仍多为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主要流布于北方,并在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它以〔耍孩儿〕、〔皂罗袍〕、〔清江引〕等为主要唱腔,吸收和采用秦腔或梆子戏的一些锣鼓、唱腔、表演、剧目,以及民歌、小戏,逐步形成为各地的道情戏。其形成的时间,大约在梆子腔兴起之后的清代末叶。变化脉络如下图:

道情戏的音乐,原系曲牌联套体,后来陕、甘等地发展为板式变化体结构,并保留了某些曲牌的固有特点。伴奏乐器除沿用渔鼓、简板外,增添了丝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丰富了表现力。在演唱时,大多仍然保持着尾句人声帮腔的特点。

道情戏的剧目有4类:

(1)升仙道化戏,取材于道教的“十渡船”故事,人称“十渡”戏。演黄桂香、李翠莲、韩湘子、庄周、张良等10人得道成仙的故事,宗教色彩浓厚。如《打经堂》、《经堂会》、《大劈棺》、《辞朝》。此外,还有演吕岩得道故事的《杭州卖药》等。

(2)修贤劝善戏,故事来源于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如《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

(3)民间生活小戏,如《劝邻》、《打刀》、《下画》、《mō牌》、《老少换妻》等。

(4)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或称袍带戏,多从梆子戏剧目移植而来,如《醉陈桥》、《归宗图》、《八义图》、《乌盆记》等。

山西的道情戏,清末已有职业戏班, 后更为盛行,著名的有晋北武为周班、洪洞师秉焰班等。依据流布地区,可分为四路:晋北道情(包括神池、右玉、代县、应县),临县道情,洪洞道情,永济道情。它们各有地方特色。1949年后,神池、右玉、洪洞3县均设有专业道情剧团。陕西的道情戏,有陕南道情,流行于安康、洵阳一带,原为皮影戏,今已搬上舞台;关中地区除有皮影道情外,农村流传“坐班戏”,为农民业余演唱性质,后发展为广场扮演的小戏形式,称“踏”;陕北道情,相传出自清涧,又名清涧道情,原为坐班清唱,后受晋剧和山西道情戏影响,发展为戏曲剧种,流行于清涧、子长、延长、志丹、绥德等地。甘肃的陇东道情皮影戏,已发展为陇剧,成为道情戏中影响较大的剧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和洽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道情戏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和洽;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739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