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eyizhi Minzhu Gongheguo meishu
[外文]: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art of
德意志 共和国(简称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1949年10月成立。1945年,德国苏联占领区从纳粹 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历史出现新的转折。战后一段时间, 德国艺术的首要任务是反 ,宣传人道主义和 ,它所继承的是20~30年代德国美术中反 的艺术传统。
德国的艺术家可分为3代。第1代人将20~30年代反 和人道主义的艺术带到了1945年推翻纳粹统治之后的阶段,如H.格龙迪希、L.格龙迪希和F.克雷默等。第2代人经历了之后的战争,在新建立的社会社会接受艺术教育,他们在60年代初开始创作具有强烈个性的艺术,如W.西特、B.海西希和W.马托伊尔等。第3代人中有的当过第2代人的学生,他们更强调自信,力求创新,目前正活跃在艺坛上。
战后初年,艺术创作的题材常囿于废墟、饥馑、难民和沉思的自画像上,较重要的有H.格龙迪希和W.拉赫尼特的油画,以及L.格龙迪希、H.桑德贝格和W.鲁道夫的版画。
这些作品力量深沉,表现出对受 迫害而牺牲者的尊敬和对 罪行的谴责。此期创作多具象征因素,过分强调题材,忽略了作品的思想性和形式。到50年代,改变了社会地位的劳动阶级、起领导作用的革命 *党和新的人际关系成了引人注目的表现主题。L.格龙迪希和A.莫尔创作的版画表现了钢铁工人,手法简练。以铜版组画的形式表现的历史题材有桑德贝格的《道路》和L.格龙迪希的《农民战争》。肖像画家B.黑勒的《布莱希特像》,注重揭示心理。油画和版画的重要题材还有 、讨论和劳动。最重要的雕塑应属在过去 集中营所在地建立的 ,如克雷默设计的布痕瓦尔特 、W.勒默特为拉文斯布吕克国家纪念馆创作的女人群雕。由于当时号召与 作斗争,人们仍受19世纪的现实主义的模式的框束,致使某些表现性强的画家横遭指责,于是乏味的宣传画式的绘画得到流行。
60年代 德国的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家坚持比特费尔德道路(艺术和生活的结合,艺术家和人民的结合),以劳动人民为表现的中心。不少艺术家去友好国家考察,与苏联结盟和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亦属创作主题,艺术的国际性增加了。在新城和老城中心出现了许多与建筑辉映的壁画。工人肖像和生产活动多被表现。画家西特受意大利画家R.古图索的影响很大,他的造型形象结实而富有雕塑感,色彩和构图充满活力,他把工人作为历史的行动和决定的主体来把握并加以表现,如《控制台旁的化学工人》。海西希的画风让人想起L.科林特和O.科柯施卡,气质豪放,他创作的重要作品是《巴黎公社》和石版组画《 的梦魇》。W.蒂布克的《安魂曲》达到了其创作的高峰。他不依靠观众的视觉经验,目的是要激起接受者共同思想,他使用间离方式,将现实和非现实连在一起。这个时期,组画形式常用在版画上。浮雕和壁画中,也有人采用多联画和同存主义(在一幅画上同时表现好几个时空各异的形象)以及蒙太奇的手法。雕塑有意避免圆滑。艺术家的主观性在增加,采用了象征、寓意和比喻的方法。
70年代初年,新的文艺政策鼓励艺术创作朝着广度和丰富性的目标发展,第3代画家应运而生,他们对失误和弊病比老一辈更加敏锐。艺术家的表现对象扩大到了整个的生活方式。政治题材增加了。马托伊尔画的《受奖者》是一个获奖时 沉思的老年女人,脸上刻着沉重生活的痕迹,作品引入了道德-批判的内容。艺术和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西特描绘 的作品表达出感官和生活的愉悦。在画的结构上,认识成分增加了,隐喻和象征符号变得重要起来。造型手段愈来愈受重视,如利用相片资料,使用联想或变形乃至非具象手段等等。近来,绘画的享乐因素在增加,即兴的视觉感官性和游戏为人尝试,使接受者能获得较大的审美愉快和感官享受。到了80年代,艺术舞台更加活跃,现实主义的造型艺术正在不断的革新。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星鹏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德意志共和国美术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星鹏;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6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