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七月

[拼音]:Qiyue

现代文艺期刊。胡风主编,七月社编辑兼发行。它是 爆发后在 统治区最早创办的进步文艺刊物,先后出周刊、半月刊两种。周刊于1937年9月11日在上海创刊,至9月25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七月》半月刊在同年10月16日创刊于武汉,篇幅增大,持续较久,第1期为“鲁迅先生逝世周年纪念特辑”。至1938年7月16日,基本上按期出版3集共18期后,因战火临近武汉,中辍一年,于1939年7月转至重庆继续出版,由半月刊改为月刊。此后因条件困难,每期往往间隔两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问世。1941年9月出版第7集1、2期合刊后,迫于“皖南事变”后日益险恶的形势而停刊。前后4年,共出32期计30册(其中27、28期与31、32期均为合刊)。

由于《七月》适应民族抗战需要,在“七·七”事变后及时问世,所以影响较大。冯乃超于1938年初说,当时“除了《七月》和官办的刊物以外,差不多没有刊物了” (《七月》7期)。在半月刊创刊号的《代致辞》中,鲜明地提出了要继承“五四”以来“我国的革命文学”的战斗传统,在 中肩负起从“意识战线”上提高“民众的情绪和认识”的任务,希望为此作出“艰苦的工作和多方面的努力”。此后 4年中刊物的编辑方针和创作倾向,都说明它始终努力在实现这个任务和目标,为民族革命战争作了可贵的贡献。为了密切地配合民族抗日斗争,《七月》注意发表迅速反映现实的多种形式的作品,包括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散文、杂文、剧本、文艺专论、译著、绘画、木刻等。还曾于1938年1月举办过“抗敌木刻画展览会”,以“提高抗敌情绪”。在这些文艺形式中,表现出最生动充沛的生命力,并且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重要成就的,首先是诗歌和报告文学作品。

《七月》从一开始就大力提倡以报告文学反映抗战的现实,在一段时期内,这类作品所占篇幅最多。在《七月》上发表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家有丘东平、S.M(阿垅)、曹白等。丘东平从1937年底到1938年初接连写出《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等作品,及时而具体地展现了上海、江苏一带战争的画幅。阿垅的《闸北打了起来》、《从攻击到防御》等篇什,也留下了淞沪战争的较为完整的文艺记录。曹白的《这里,生命也在呼吸》、《杨可中》等作品反映了难民收容所的情景,他的《富曼河的黄昏》则记叙了抗日游击队的活动。他们的作品和当时很多仅仅停留于反映表面的兴奋和乐观现象的作品不同,在歌颂士兵、群众抗日斗争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描写了一些 及其军队领导的无能、苟安、营私等,表现出作者观察和进入生活的深度。《七月》提供了 年代最早一批充满血肉和感情的报告文学,同当时其他许多刊物以及大量作家的努力相一致,使报告文学这一文艺形式在抗战前期得到新的蓬勃的发展。

诗歌创作始终是《七月》最有代表性的成就较大的领域。艾青《北方》诗集中的绝大多数作品和长诗《向太阳》,最早都在这里发表,这两本诗集,成为艾青本人、以至我国现代诗歌发展的新的高峰。田间的重要诗集《给战斗者》中较优秀的作品,也都先发表于《七月》,他正是从此时起,成为独具风格的诗人。不少著名诗人,以及因艾青、田间等诗的影响所及而出现的一批青年作者,促成《七月》上的诗歌创作呈现日益丰富发展的面貌。诗人队伍也不断更替和壮大,较有影响的有鲁藜、S.M、胡风、邹荻帆、孙钿、冀汸、彭燕郊、艾漠(贺敬之)、天蓝、庄涌等。如同上述报告文学一样,《七月》的诗歌创作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在内容上,作者都面对着广阔的社会现实、以至重大的战争题材,不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圈子;他们的诗情大多与整个祖国、民族的命运相结合,较少停留于抒写个人情怀。这些诗歌共同表现出向上的精神。在形式上,由于他们强调诗人必须参与斗争生活,从中感受诗意、创造形象,并主张内容与形式的一致,因此,他们反对固定的框式,而几乎无例外地采用自由诗的形式。以艾青、田间为代表的这些诗人,以其新鲜的创作活力,与当时某些比较远离生活、斗争,较注重于词藻、格律等形式美的诗风形成明显的对比,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和同时代其他许多写自由体诗的诗人一起,把我国自由诗的发展推向了一个 。

《七月》从创刊起就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除了上述外,还有如萧军、萧红、聂绀 等;《七月》广为发表知名作家的作品,更注意培养年轻的作者,在《七月》上发表过诗歌的共39人,十之七八是新人。这种情况,在日后胡风主编的《七月》丛书即《七月诗丛》、《七月文丛》、《七月新丛》,以及《希望》杂志中,也都继续存在着。

这个作者群,尽管他们之间还存在着不少差异,如生活经历上,有的主要从事文艺工作,有的主要参加实际战斗;地区上,有的在 统治区,有的在抗日 根据地;以及在艺术上表现出不同的创作个性,等等。但他们又一致地努力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传统,提倡作家深入现实斗争,在创作中努力表现出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结合,“不应只是空洞地狂叫,也不应作淡漠的细描”,而要“用坚实的爱憎真切地反映出蠢动着的生活形象”(《七月》半月刊创刊号的《代致辞》)。这些主张和追求,使他们的创作,尤其是诗歌,具有上面提到的特点,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色,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 的艺术流派。

《七月》也存在着时代的局限和本身的不足。在创作上,尤其是初期的一些作品中,呈现出因生活积累或思想深度不够带来的艺术上的粗糙和概念化;在理论上,如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解等,引起过批评和讨论。《七月》较早注意到其中一些问题,主要是创作上的问题,曾发表过不少论述,力求加以克服,提高水平。

参考文章

渭北苹果树七月管理要点果树园艺

七月份沙糖桔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果树园艺

七月份棉花田间管理要点经济作物

七月葡萄管理要点果树园艺

七月该好好管理苹果树果树园艺

七月桃树咋管理果树园艺

七月玉米防治害虫措施粮食作物

七月份葡萄管理技术要点果树园艺

幼龄沙糖桔树七月份管理措施果树园艺

七月玉米防五病二虫粮食作物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灿珊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七月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灿珊;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6433.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