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iming yueqi
[外文]:idiophone
现代乐器分类法中的一大类乐器。这类乐器以一定形状的发声物质为声源体,在自由状态下(不予变形或附加张力等)受激发声,无其他媒介振动体。
概述体鸣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类中除鼓外的其他乐器;还包括传统分类法未能列入的一些乐器,如口簧、散扎(非洲)、八音盒、玻璃琴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常用作乐器的生产和生活器具,如缶、水盏(我国古代)、乐杵(我国台湾省)、乐杯(欧美)和贾尔达伦格乐碗(印度)等。还包括仿声器或效果器,如乐砧、橇铃和蹄声壳等。
本类乐器声源体的物质种类较多,若按我国约自周代沿用至清末的八音分类(此法不仅限于按声源体的材料划分),除丝外其他金、石、土、革、木、匏、竹均有,还有动物骨、角、玻璃和塑料等。声源体的形状有板、棒、管、钟、碗、罐、舌簧、锯齿状表面等多种。发声因材质和形状不同而各具特色。
体鸣乐器多数无固定音高,发音不和谐,在乐队中主要用于增强节奏和效果,常称为节奏乐器、噪声器或响器等。有些体鸣乐器有固定音高或按音阶定律,被称为乐音乐器或旋律乐器,如编钟、云锣、木琴、钟琴和钢鼓等。
体鸣乐器种类多,用途广,除用于音乐和各种文艺领域,还普遍用于宗教、战争、生活和各种信号。在多数乐队中,体鸣乐器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有些乐队中,体鸣乐器还是主要乐器。如我国的十番锣鼓、陕西鼓乐等,印尼的佳美兰乐队、加勒比地区的钢鼓乐队、欧美的节奏乐队和有些爵士乐队等。不仅木琴等旋律乐器常用于独奏,有些无固定音高的乐器,如拍板和响板等,也用于独奏,皆有独特的表现性能。
分类对本类乐器的再分类,一般按不同的激发方式分为以下8类:
(1)碰奏体鸣乐器,成对或两个以上声源体互碰发声,如铙、拍板等。
(2)击奏体鸣乐器,声源体受击发声,如钟、磬、锣、木琴等。
(3)摇奏体鸣乐器,借摇动发声,常统称为摇响器,如沙槌、橇铃、哗啷棒、安格隆(印尼)等。
(4)刮奏体鸣乐器,借在声源体的锯齿状表面搔刮发声,如敔(我国古代)、嘎声筒(南美)等;或借齿轮旋转拨动舌簧状板片发声,如齿轮嘎声器,这类乐器也常称为刮响器、蛙鸣筒或嘎声器。
(5)拨奏体鸣乐器,舌簧状声源体,借拨动其自由端发声,如口簧、散扎、八音盒等。
(6)擦奏体鸣乐器,借摩擦声源体发声,如乐锯、乐杯、玻璃琴、钉琴等。
(7)捣奏体鸣乐器,指一些借在地面或其他硬物表面震捣发声的乐器,雅(我国古代)、乐杵、竹捣筒(台湾省)和踢踏舞鞋等。
(8)跺奏体鸣乐器,指一些借跺足发声的板体,如所罗门群岛和新赫布里底群岛等地岛民舞蹈时跺足击节用的板。
上述7、8两类,其器为数无几,亦不普遍,且常区分不清,故有些著作将两者合并为一,称捣奏体鸣乐器;也有些著作不设此两类,一概归入击奏体鸣乐器类。此外尚有几种借气流激发的体鸣乐器未列入,如鼓珰(我国、日本)、风鸣钢琴等。
原理体鸣乐器声源体的振动方式,主要为板振动和棒振动。板振动如磬和梨花片等,钟、钹和锣等是按一定形状隆起的板;棒振动如梆子和木琴等,三角铁和音叉等则是弯曲的棒。板振动和棒振动各有不同特性。板是两维的平面,比一维的棒,其振动要复杂得多;尤其是钟、锣、钹等隆起的板,已非两维的平面,其波节线图案更为复杂和变化繁多。但是板振动和棒振动仍有某些重要的共同特性,如两者都是以劲度作用为主,因此它们的高次泛音的频率较低次泛音的频率增加得多,这就使基频较泛音的频率低得多。板和棒均为频散媒质,不同频率的波的波速不同。板的固有频率的分布较散,泛音是不谐和的;棒的基频和泛音之间没有整数倍关系,所以也是不谐和的。尤其板和棒受重击时,在开始瞬间的发声中有若干振幅较大的泛音,以致听来更为尖锐噪杂。这在板振动中更为明显,如锣、钹等。但是板和棒的高频泛音衰减迅速,所以很快就变为几乎全是基频的音了。这在棒振动中尤为明显,如木琴和音叉等。
板和棒振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材料的内阻尼的影响。例如钟、锣、钹等的各个泛音有不同的衰减率,这和材料成分、制作工艺及热处理等均有关系。声源体的不同形状和尺寸、不同受击部位和用不同硬软的棒槌敲击,均对音色和音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里声源体的不同截面形状,对振动方式和音色起决定作用。像钟、锣、钹等乐器的截面厚度,通常是不同的;因为厚度均匀的板的泛音是不谐和的,要使这类乐器的泛音谐和或较为谐和,使其能和其他乐器协调,就必须使乐器的截面具有不同的厚度。
起源体鸣乐器起源久远。人类原始时期最早拥有的乐器,多属此类,有关出土文物和图文记载,都晚于其实际存在的时间。
碰奏体鸣乐器是人类较早拥有的乐器。手持成对的石块、兽骨、木棒等互碰发声,是击掌的延伸,这在现代的有些原始部落中仍常见到。据苏联在1980年前后的考古发现,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克罗马努人(属于现代欧洲人种)遗址,有2万多年前用猛犸长牙做的拍板和其他击奏用过的骨器。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在约公元前3000年前,已有制作精致的、形状和尺寸与人的手掌至小臂一段相似的 和骨质拍板。我国的拍板据记载始见于唐,并已产生像黄幡绰等演奏名手,故又称“绰板”。绑子以一长一短两根圆木棒组成,随北方梆子腔出现于17世纪。响棒是一对长短相同的圆棒,用法和梆子相同,是拉丁美洲重要的伴舞乐器,有时也用于管弦乐和爵士乐。
钹和响板等凹窝状碰奏乐器的出现也很早。公元前2000年前后,古埃及即有呈凹窝形的 响板。最早,亚述有漏斗形的钹;公元前8世纪亚述和埃及的钹均和现在的形状相似,约于350年前后传入我国。宋代出现铙,隆起部分比钹小而发声响亮,我国钹和土耳其镲很久以来闻名于世。
钟发源于世界许多地区,普遍用于牧畜和各种信号。用于音乐的,主要有我国古代宫廷雅乐的编钟和欧洲钟乐的排钟。磬是世界上不多的用天然石板做的击奏乐器,出现于我国远古,夏商时期已有不同音高的大小特磬和编磬多种。越南在新石器时期有石制乐器。后来,越南的和19世纪末英国的石板琴,形制都似木琴。
方响是用定音铁板制成的击奏乐器,据记载始见于我国北周(557~581),常用于隋唐燕乐和后来的宫廷雅乐。铁板琴形状像木琴,在东南亚和 、日本均能见到,尤以印尼的爪哇和巴厘等地最为发达。萨龙铁琴是印尼佳美兰乐队的重要乐器,出现于8世纪以前;有共鸣管的根德尔铁琴始见于12世纪。铁板琴于17世纪后半叶从印尼传往北欧,当即被钟乐演奏者采用。此后荷兰、比利时等国以钢取代铁作琴,发音更像钟声,称钟琴。后来,各种用钢铁和铝合金等作音条的铝板琴、颤音琴和钢片琴等相继诞生。
木琴最早兴起于印尼、柬埔寨、泰国、马来亚和缅甸等国。公元前7~8世纪印尼的雕塑上,有双手各持双槌击奏木琴的人物形象。木琴在非洲很发达。据欧美乐器史叔记载,非洲木琴是从印尼传去的,在形制、定律、击奏技巧和演奏方式等方面,均与东南亚相似。美洲的马林巴木琴,起源于随殖民者贩卖黑奴传入南美的非洲木琴。欧洲木琴的祖先,是约于15世纪从印尼传去的木琴。我国清朝传入缅甸宫廷用的巴打拉木琴;现在管弦乐用的木琴是近百年从欧美传来的。
锣起源于西亚,约于6世纪前期(后魏)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传入中原,当时称“沙锣”。云锣出现于元朝。定音的编锣在印尼、缅甸、越南和泰国都很流行。锣约于15世纪前后出现于欧洲,欧语称锣为gong,来自印尼语,直至18世纪末,锣始用于交响乐。我国出土最早的铜鼓是商代后期的产物,形似双面的堂鼓。后来出土的上千件铜鼓多数形似单面的座墩鼓,欧美乐器学者把这种铜鼓看作高边的锣,称为kettle gong(意为锅锣)。钢鼓是中美洲加勒比地区于1940年前后新兴的击奏乐器,用旧汽油桶制成,从低音至高音有6~7种声部,能组成钢鼓乐队演奏。钢鼓于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
摇奏体鸣乐器出现很早。西斯特鲁姆(一译叉铃)在公元前3000年出现于苏美尔;古埃及和古罗马均有这种乐器。我国的摇奏乐器一般是在一根棒上系若干金属环、小铃铛或小钹片,如哗啷棒和萨巴依(新疆)。沙槌类腔体内装硬颗粒摇响的乐器,在非洲和美洲很普遍。
刮奏体鸣乐器起源久远。美洲曾发现石器时代用骨棒做的嘎声器;至今用长形葫芦壳和木筒做的嘎声筒在拉丁美洲仍广泛应用。我国的敔,在周代前即有,雕刻成一空腔的虎伏于台墩上,虎脊有齿条,以棒搔刮发出一连串的嘎嘎声。欧美乐队有时就用洗衣搓板充作嘎声器。用齿轮旋转连续刮拨弹性片的齿轮嘎声器,15~16世纪出现于欧洲,至今在欧洲许多地区仍常见。
拨奏体鸣乐器中口簧的历史悠久,分布普遍,在欧洲、亚洲和大洋洲许多地区民间都能见到。我国蒙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等地都有这种乐器。12世纪的古籍中对口簧即有记载。散扎是非洲颇流行的拨簧乐器,是在一个小方盒体表面装一排不同长短的篾片构成,用双手姆指拨奏。八音盒18世纪诞生于欧洲,是以钟表机械传动的机械乐器,能自动奏出特定的乐曲。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天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体鸣乐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天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6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