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戴逵

[拼音]:Dai Kui

我国东晋雕塑家、画家、哲学家。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后徙居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初学于名儒范宣,博学而有才艺,好鼓琴,工书画,撰著多,终生不仕。他受儒家影响,崇尚自然,高隐避世。他发展了儒家形神一元论的传统,是范缜无神论思想的先驱者之一,但坚持命定论。曾有《戴逵集》9卷行世,今已散佚。在绘画方面擅长表现人物、故实、佛像及山水。顾恺之认为他画的《七贤图》,在人物形象和意趣上超过了前人。谢赫评他的作品“情韵连绵,风趣巧拔。善图贤圣,百工所范。”曾画《嵇阮十九首诗图》、《吴中溪山邑居图》等(均佚)。20世纪70年代在南京、丹阳一带南朝陵墓中发掘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可能是依据他的粉本制作的。

戴逵尤以擅长佛教雕塑著称,努力探索和完善铸造、雕刻的技法表现,不满足于外国传入的佛教造像式样,而创造出为当时民众易于接受的我国式佛教雕塑。在为山阴(今浙江绍兴)灵宝寺造丈六无量寿佛和菩萨木像时,他潜藏于帷帐中听取观众的褒贬议论,详加研讨,积3年方刻成而受到好评。

戴逵又以10年精力制作5躯佛像,与顾恺之画的维摩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进献的玉佛像并称瓦官寺三绝。相传他首先将夹纻技术应用于制作佛像而名噪一时。

其子戴勃,善琴、画,孙畅之认为其山水画胜过顾恺之。子戴颙,字仲若,雕塑家,也擅长音乐。与父有相同的志向,终生辞官不就,随父制作佛像,并共同讨论技艺。父子在冶铸铜像、雕造木像和佛像妆饰上均有新的创造。东晋末,宋世子刘义符在瓦官寺铸丈六铜像,像成而面部太瘦,经他审视,认为实是臂胛太肥所致,改进后果然面瘦之病即除。元嘉初年(424后)他见到吴郡(治在今江苏苏州)绍灵寺释迦大像形制过于古朴,提出应将肩以上、足以下作适当削减,形象会更为完好,足见在处理大型雕塑作品时富有丰富经验和娴熟的技巧。戴逵父子的众多造像保存至隋唐,受到人们的珍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彬炳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戴逵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彬炳;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5485.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