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安哈拉人

[拼音]:anhalaren

[外文]:Amhara

东北非埃塞俄比亚的民族之一。又译“阿姆哈拉人”,亦称“阿马拉人”。有1300万人(1978),约占全国人口37.7%,为国内第一大族。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和北部。首都居民约有一半为安哈拉人。其体质特征属埃塞俄比亚人种。使用安哈拉语(亦称“阿马里尼亚语”),属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现为埃塞俄比亚国语,并通用英语。有古老的音节文字。

相传安哈拉人的祖先来自阿拉伯半岛,原属闪米特人南支的萨巴人, 其中一部分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自也门跨红海迁至非洲之角,占据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部。有一名为 “阿巴沙特”(Habashat)的部落, 称其住地为“哈贝希”(Habesh),欧洲人讹称“阿比西尼亚”(Abyssinia),故安哈拉人旧称“阿比西尼亚人”。另一名为“阿加齐” (Agazi)的部落则称其语言为“盖埃斯”(Ge′ez),故安哈拉语的前身称为“盖埃斯语”。目前这一早期语言仍在宗教仪式中使用。安哈拉人几乎全部信奉 教,属科普特教派。此教现为国教。

公元2~9世纪,安哈拉人为阿克苏姆王国的居民。13~16世纪,曾在戈贾姆和伯根德地区建立封建王国阿比西尼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16世纪起,遭受奥斯曼帝国以及葡萄牙、英国、意大利等殖民势力的入侵和奴役。1935~1941年,安哈拉人同国内各族人民一起,举行了反抗意大利 的 ,在国家历史上起了重大作用。

安哈拉人分贵族与平民,前者占有土地,后者受地租盘剥。1974年废黜埃塞俄比亚皇帝后,发生较大变化。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按父系居住,按双系计算亲属,实行长子继承制(见长子继承权)。男女均行割礼。住宅多为长方形平房,外垒石墙,内有院落。主要从事农业,种植苔麸、小麦、大麦、玉米和高粱;南方兼事畜牧,饲养牛、羊。棉纺、木雕等手工业发达。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羽宇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安哈拉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羽宇;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4611.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