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ongguo Kexueyuan Gujizhui Dongwu yu Gurenlei Yanjiusuo
[外文]: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Academia Sinica
我国第一个古脊椎动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独立机构。所址设在北京。前身是1926年成立的我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该室1952年划归我国科学院,1953年4月改组为直属我国科学院院部的古脊椎动物研究室,1957年9月1日扩充为研究所;1959年起改称今名。建所以来,先后由杨钟健(1952~1979)、周明镇(1980~1983)和张弥曼(1983后)担任所长。裴文中、贾兰坡、吴汝康等著名学者在所内工作。
1957年建立研究所时,业务机构有:低等脊椎动物(包括古鱼类、古两栖类、古爬行类)、高等脊椎动物(古鸟类及古哺乳类)和古人类(古人类化石及旧石器时 古)3个研究室,以及周口店、太原两个工作站。近年,原来的低等脊椎动物研究室再分成鱼类和爬行类(包括两栖类和鸟类)两个研究室。 分支机构仅有周口店管理处(包括附属的北京人遗址陈列馆),但增设了标本馆和为本门学科研究服务的同位素年代测定及化学分析室,标本切片、电子显微镜扫描、沉积学孢粉等各种实验设施。现有研究、技术人员近百人,其中古人类研究室的人数最多,包括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3人。
30年来,研究所在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研究和配合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不少重要成果。仅古人类方面的重要资料,新发现的就有包括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巨猿、元谋人、蓝田人、和县人、大荔人、丁村人、许家窑人等在内的人类孕育和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的代表性化石。通过一系列重要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在华北已建立起比较连贯的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并开展了关于旧石器时代文化传统的研究和讨论。华南、东北、西北等地旧石器考古上的空白也在逐步填补。
研究所现有5万余号登记标本(其中有些是国内单一,国外稀有的)和数千件国外代表性化石标本的模型;有5万余册图书资料。历年所出与考古学有关的专刊主要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资阳人》、《山西旧石器》等。又主办有《古脊椎动物学报》、《人类学学报》定期专业刊物。在过去30年中出版了近200余号期刊与60余种专刊。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子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我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子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4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