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ikeliyabin
[外文]: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Скрябин (1872~1915)
俄国作曲家、钢琴家。1872年1月6日生于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1888~1892年入莫斯科音乐学院从作曲家С.И.塔涅耶夫、А.С.阿连斯基学作曲,从В.И.萨福诺夫学钢琴。1896年赴欧洲各国演出自己的作品。1898~1903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钢琴,同时从事创作。1903年起旅居瑞士、巴黎、布鲁塞尔等地。1910年返莫斯科,此后仍常出国演出。1915年4月27日卒于莫斯科。
斯克里亚宾自幼具有敏感的天性,好沉思冥想,易热情冲动。其早期创作深受F.F.肖邦影响,音乐富于浪漫色彩和幻想性,也不乏戏剧性的 ,尤擅长于写抒情性的钢琴小品。早期作品均系钢琴曲,除1部钢琴协奏曲(1894)外,还有10首马祖卡(1888~1889)、12首练习曲(1894)、24首前奏曲(1888~1896)、2首即兴曲(1894)等。1900年起主要创作交响音乐,作有交响曲3部。《第一交响曲》(1890~1891)终乐章有歌颂艺术的合唱,自作歌词;《第二交响曲》(1901~1902)采用贯穿性主题,气势趋于宏伟;《第三交响曲》(1903,称《神圣之诗》),由“斗争”、“喜悦”、“圣游”3个乐章组成,体现人同敌对力量斗争中艰辛、愉悦和欢乐,气势宏伟磅礴。自1903年起,在俄国П.А.斯托雷 动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潮影响下,他日益潜心探讨唯心主义哲学,同时逐步形成其独特的和声体系。 结构常由三度改为四度叠置,以此构成的某一 作为其和声基础,如基于 5个四度(C、#F、#B、E、A、D)的“神秘 ”。1908~1910年居布鲁塞尔时,与神智学家交往,更倾向于神秘主义、唯我主义。晚年抱着艺术能“通神”的思想,醉心于表现神秘主义的哲学命题;认为艺术与宗教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力图创作一种“神秘剧”(未完成,只留有部分草稿)。晚期作品亦试图使音乐综合其他艺术,如管弦乐《狂喜之诗》(1905~1908)、交响诗《普罗米修斯》(又名《火之诗》,1908~1910),后者应用管风琴、合唱、乐队及一种由英国人里明顿于1895年所发明的“色彩风琴”,即演奏时能同时在银幕上呈现出各种与音乐相联系的色彩,求得音与色的通感以发挥作用。他的10首钢琴奏鸣曲中,自第6首(1911~1912)起放弃任何调号,调性模糊,属晚期代表作。斯克里亚宾对1905年革命前的俄国社会有深刻的感受,在创作中有所反映,体现了焦虑不安的思绪以及个人美好的幻想;而晚期作品更多体现出恍惚的精神状态和神秘的思想幻境。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嘉树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斯克里亚宾,А.Н.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嘉树;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4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