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武氏石祠

[拼音]:Wushi Shici

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的 3座地面石结构祠堂。位于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村西北。习惯上分别称之为“武梁祠”、武氏“前石室”和武氏“左石室”。原祠宋以后倾圮,祠石现与武氏阙一起保存在原地,是我国最重要的一批汉代祠堂画像石资料。1961年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梁祠”画像的最早记录见于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在《隶释》、《隶续》中又分别著录了一部分题榜文字和图像。石祠倾圮后,长期掩埋地下。清乾隆年间将祠石掘出, 并根据所出位置,认为有4座祠堂,即“武梁祠”、武氏“前石室”、“左石室”和“后石室”。此后,瞿中溶、容庚等分别对画像内容进行了考证。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费慰梅根据画像拓片对祠堂进行了复原,确定这些祠石分属于两座祠堂,“后石室”并不存在。1981年,我国学者根据原石,并参考孝堂山石祠的结构特点,重新对武氏祠进行复原,确证武氏祠包括“武梁祠”、 “前石室”和“左石室”3座祠堂。

武梁祠

原祠为单开间悬山顶石结构建筑,面阔2.41米、进深1.47米、高2米余。现存顶石、壁石共5块。祠主武梁,字绥宗,曾任州从事,桓帝元嘉元年(151)卒,终年74岁。祠内画像近百幅。其中40余幅为历史故事画像。内容有从伏羲到夏桀等古代帝王,蔺相如、老莱子一类忠臣孝子,秋胡妻、梁高行一类节妇烈女。东西壁山墙尖部,刻有东王公、西王母等神话故事。在三壁的下部,则是表现祠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家居、庖厨等画像。在屋顶石底面,分布着神鼎、黄龙等40余幅祥瑞图像。图像旁所刻的近百条隶书榜题,标明了每幅画像的内容。

前石室

原祠为 间单檐悬山顶石结构建筑,面阔3.52米、进深2.03米、高2.55米左右。后壁下部正中有一小龛。现存祠石16块。根据祠主经历画像及其榜题,一般认为祠主为武荣。武荣字含和,武梁弟武开明之子,官至执金吾丞,约死于灵帝建宁元年(168)。祠内东、西、南三壁以及挑檐石、顶石和三角隔梁石两侧满刻画像,现存53幅,估计原来有60幅以上。在东、西壁的山墙尖部和隔梁石两侧上部,为东王公、西王母等神话故事;其下有表现祠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宴饮、百戏、庖厨等画面,还有孔子见老子、荆轲刺秦王、孝子邢渠等历史故事。西壁下方则有一大幅攻战图。在南壁小龛正面,刻有祠主在楼阁中受人拜谒的场面。在顶石上有仙人出行、风伯、雷公、北斗星君、伏羲、女娲等神话画像。画像中刻有大量隶书榜题,标明画像的内容及主要人物的身份、姓名。

左石室和武氏阙

左石室形制与前石室相同,也为 间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 3.5米、进深2.12米、高约2.6米左右;后壁小龛面阔1.3米、进深0.74米、高0.71米。现存祠石17块。祠主不明。从建筑特点和画像风格推断,与前石室建造时间相近。祠内现存石刻画像约40幅,题材内容及其分布与前石室基本相同,但三壁上的周公辅成王、二桃杀三士、管仲射齐桓公和顶石上的海神出行、祠主升仙等内容则为前石室所不见。

武氏阙建于桓帝建和元年(147),刻有仙人、仙禽神兽、人物、门吏、车骑、孔子见老子故事等40余幅画像。

画像的雕刻技法和艺术风格

画像主要采用凿纹减地平面线刻技法,物像外留有细密均匀的平行凿纹。画像的共同风格是凝重醒目、细腻传神。其中武梁祠的画像布局疏朗、简洁明快,前石室和左石室的画像则构图复杂、华丽精美。在汉代石刻艺术中,这是一组年代明确而又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在国内外素享盛名。

参考书目

蒋英炬、吴文祺:武氏祠画像石建筑配置考,《考古学报》1981年2期。

费慰梅(美)著,王世襄译:汉“武梁祠”建筑原形考,《我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2期。

傅惜华:《汉代画像全集》二编,巴黎大学北京汉学 研究所,北京,1950。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嘉良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武氏石祠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嘉良;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2601.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