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菲律宾自治

[拼音]:Feilübin Zizhi Zhengfu

[外文]:Commonwealth Government of Philippines

1935年根据《泰丁斯-麦克杜菲法案》成立的菲律宾自治 。1935年5月14日举行公民投票,多数选民投票赞成菲律宾 草案。1935年11月15日举行总统选举,M.L.奎松当选总统,自治 正式成立。

改革

奎松就任后,按照 规定的原则改组 :设置了新的 部门,如国防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民教育委员会、国语研究所;在各级 部门中进一步实行菲律宾化。1937年4月,给予菲律宾女人以选举权,使她们成为亚洲最早享有选举权的女人。1940年6月7日,宣布菲律宾语(以他加禄语为基础)为国语,与英语、西班牙语同为正式语言;促进国民教育,实行各种教育改革,重视菲律宾历史的研究和教学,逐步用菲律宾人编写的教科书来代替美国人的教材,注重职业教育,实行小学义务教育。

美国的控制

美国通过同菲律宾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紧密勾结,仍然控制菲律宾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大权。1935年12月31日,菲律宾议会通过第 1个法案──“国防法”,在10年内建立由30万官兵组成的国家军队,把菲律宾保安队改编为美国陆军统辖下的正规军第一军。奎松总统命美国将军D.麦克阿瑟为菲律宾自治 的“军事顾问”。美国驻菲律宾较高专员作为美国总统的代表,实际上拥有广泛的特权。自治 接管过去由美国殖民当局控制的官办企业,从而加强了菲律宾的官僚买办资本。自治时期,美国垄断资本在菲律宾经济上占有更加显著的地位,美国垄断组织进一步控制菲律宾的经济命脉。从1937年下半年起,美国通过限制菲律宾产品(蔗糖、烟草)进口等办法,再次把危机的负担转嫁给菲律宾,致使菲律宾生产迅速衰退。

各种矛盾的激化

美国变相的殖民统治,导致菲律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菲律宾民族资产阶级的中、小企业在外国资本的竞争下面临破产的威胁。工人工资低微,劳动时间长,生活十分贫困。在菲律宾广泛使用女工和童工。在农村,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大批农民破产,被迫变卖土地,土地日益集中在大地主手中。为了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在1936~1938年,奎松 制订所谓“社会正义”纲领,颁布一系列法令,如关于工会和企业之间缔结条约和禁止解雇工会会员的法令(不适用于未准许登记的工会),关于官办企业的较低工资的法令,关于 8小时工作日的法令(不适用于农业工人),以及规定提高佃农的分成等法令。实际上,地主资产阶级并没有遵守这些法令。因此,这个“社会正义”纲领丝毫没有改善工农大众的恶劣处境,菲律宾国内的阶级矛盾也没有得到缓和。工农运动持续高涨是菲律宾自治时期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占领菲律宾,自治 流亡美国。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德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菲律宾自治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德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2023.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