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俄罗斯苏维埃文学

[拼音]:eluosi suwei'ai wenxue

俄罗斯苏维埃文学是在1917年伟大十月社会革命的烈火中诞生的,它又继承了俄罗斯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苏维埃 建立后,实行无产阶级,建设主义。这个翻天覆地的历史大转变,不能不使文学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使它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学。

60多年来,由于苏联社会现实和苏共文艺政策的变化,俄罗斯苏维埃文学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1.从十月革命胜利到30年代初期联共(布)中央发表《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以及随后召开的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2.从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全苏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包括40年代上半期的卫国战争阶段;3.从50年代中期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到今天,其中又可分为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和60年代中期以后两个阶段。这三个时期前后互相联系,其共同的特点是:在 党的统一领导下,强调以主义现实主义为基本的创作方法。但各个时期又有其复杂的内容和不同的特点。

一、从十月革命胜利到30年代初期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作家按其政治倾向可分成三类:有的在革命前就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参加或支持革命;有的敌视甚至恶毒攻击革命;多数人则虽然同情革命,但暂时持观望态度,或侨居国外。高尔基 (1868~1936)、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别德内(1883~1945) 、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等属于第一类,是年轻的无产阶级文学的核心。而高尔基又是它的奠基人,他在团结具有 倾向的作家、帮助他们转向革命的工作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列米佐夫(1877~1957)、吉皮乌斯(1869~1945)等人属于第二类。许多属于第三类的作家,其中包括曾经一度侨居国外的阿·托尔斯泰(1882~1945) ,后来都逐渐转向革命,并对苏联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学中首先出现的是对社会革命充满 和信心的诗歌:马雅可夫斯基的《向左进行曲》(1918)、勃洛克(1880~1921)的《十二个》(1918)、勃留索夫(1873~1924)的《在这样的日子里》(1921)以及别德内和一些工人诗人的诗歌。稍后,小说和戏剧也开始取得显著的成绩。20年代初期和中期,在以革命为中心题材的小说中,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描写虽然存在过抽象的公式化和浓厚的自然主义倾向,但革命的性质,革命队伍的自觉性、组织性和纪律性却受到愈来愈多的注意,如符.伊凡诺夫 (1895~1963)的《铁甲列车14-69》(1922)、马雷什金(1892~1938)的《攻克达伊尔》(1923)。新社会中人们的相互关系和尖锐的阶级斗争所产生的精神冲突,在李别进斯基(1898~1959)的《一周间》(1922)、费定(1892~1977)的《城与年》(1924)、拉夫列尼约夫(1891~1959)的《第四十一》(1926)中得到了不同的体现。这时,富尔曼诺夫(1891~1926)在《恰巴耶夫》(1923)中塑造了一个被革命唤醒的人民英雄的典型。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1924)描写了历尽千辛万苦、经过革命熔炉锻炼的人民群众的觉醒。在法捷耶夫(1901~1956)的《毁灭》(1927)中,深刻地表现出在战争中进行着人材的精选,在革命中进行着人的改造。在这几部作品中,领导革命队伍的 党员形象第一次使人感到在艺术上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这些作品把浪漫主义的 同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表现现实与塑造人物上作了新的可贵的尝试,起了里程碑的作用。

从20年代中期开始,反映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表现工人阶级解放了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的作品不断出现,革拉特科夫(1883~1958)的《水泥》(1925)是这类题材的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对人们意识中的资本思想作了出色讽刺的,有马雅可夫斯基的剧本《臭虫》(1928)和《澡堂》(1929)、左琴科(1895~1958)的短篇、伊里夫(1897~1937)和彼得罗夫(1903~1942)的小说《十二把椅子》(1928)等。革命领袖的作用、革命的社会历史意义、革命年代的社会冲突,在更大的范围和深度上引起作家的思考,如散文方面高尔基的特写《列宁》(1924~1931),诗歌方面马雅可夫斯基的《列宁》 (1924)和《好!》(1927)、叶赛宁(1895~1925)的《安娜·斯涅金娜》(1925),剧本方面特列尼约夫(1876~1945)的《柳波芙·雅罗瓦娅》(1926)。

高尔基听从列宁的敦促,从1921年起到国外养病,这时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之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和表现俄国剥削阶级必然灭亡的长篇《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他虽远离祖国,却仍和国内文学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仍然是主义事业的积极参加者。

30年代初,国家工业化不断向前发展,农业集体化全面铺开。联共(布)中央在1931年关于出版工作的决议中号召作家“更深刻更完满地反映主义建设和阶级斗争的英雄气概,反映社会关系的改造和新人即主义建设的英雄们的成长”。作家们响应了这个号召,写出了一些好作品。反映工业建设的蓬勃景象和工人群众的忘我劳动的小说有列昂诺夫(1899~  )的《索契河》(1930)、卡达耶夫(1897~  )的《时间啊,前进!》(1932)以及马雅可夫斯基歌颂 的长诗的序曲《放开喉咙歌唱》(1930)等。最早多方面地反映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生活和农民精神上成长的小说有潘菲罗夫(1896~1960)的《磨刀石农庄》(1928~1937)等。同富农的斗争、农民私有心理的克服、农村中主义关系的诞生,在肖洛霍夫(1905~  )的《被开垦的贞洁地》(第一部,1932;第二部,1955~1960)里得到生动的体现。

在探讨当代题材的同时,许多作家继续注意保卫十月革命成果的题材。30年代初期,双目失明、身染重病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2~1935)问世,它塑造了一个献身革命和建设的优秀青年 党员的形象。保尔·柯察金成了全世界进步青年的榜样。维什涅夫斯基(1900~1951)的史诗式的剧本《乐观的悲剧》(1933),表现了国内战争时期红军一个团队覆没的悲剧,但这个悲剧却显示了主义真理的胜利。

从十月革命到30年代初期,俄罗斯文学的成就是巨大的,但也存在着各种文艺思想的激烈斗争。这是革命时期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过渡时期的社会动荡在文学中的反映。五花八门的流派和团体发表各自的宣言和纲领,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存在较久。十月革命前夕成立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在初期曾起过启蒙和团结的作用,但后来它的理论家鲍格丹诺夫、普列特尼约夫等否认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宣扬建立新的“纯粹无产阶级的文化”,进行摆脱俄共与国家领导的分立主义活动。列宁批判了它的错误观点和分立主义活动,并强调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1920年俄共中央还就此专门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信件。未来派、“锻冶场”等也否定古典文学遗产,认为自己是革命艺术的创造者。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出现了一些 和思想上动摇不定的文学团体和流派。影响较大的有:“谢拉皮翁兄弟”认为文学可以不问政治,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艺术形式上的实验;“左翼艺术阵线”轻视古典遗产,宣扬“事实文学”、“生产艺术”、“社会定货”的理论;“山隘”派夸大艺术创作中直觉和下意识因素的作用,宣扬自我表现;“构成主义者文学中心”夸大技术的作用,过高估计西欧资本文化的意义。一批 在《在岗位上》杂志周围的无产阶级作家,坚决反对文学领域中的资产阶级影响,但带有宗派色彩,后来成了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拉普”)的核心。由沃朗斯基(1884~1943)任主编的《红色贞洁地》杂志,就建立无产阶级文艺问题与“岗位”派展开论战。它虽然正确地批评了“岗位”派对艺术创作的阶级性的公式化概念,支持“同路人”作家,但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却持怀疑态度。1925年,俄共(布)中央作出《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的决议,反对两种倾向:一方面指出,在阶级社会里不存在也不可能有中立的艺术,号召建立摆脱资产阶级影响的、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先进的文学,反对向资产阶级思想投降;另一方面也反对摆“ 党员架子”,企图垄断文学事业。决议指出应细心周到地对待中间作家,使他们尽可能迅速地转到 主义思想方面来。“拉普”在初期对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到了20年代末,它宣传“辩证唯物主义的创作方法”,教条主义、庸俗社会学倾向日益严重。它的某些领导人甚至提出“没有同路人,不是同盟者就是敌人”的口号,逐渐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加之,到30年代初,大部分作家都积极参加主义建设,各种不同的文学团体的存在已不能反映文学生活的实际过程。因此,在1932年,联共(布)中央作出了《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解散“拉普”等无产阶级作家团体,把各种文学力量团结起来,组成一个单一的作家协会。

在捍卫列宁的文艺观点、建设苏维埃文学方面,卢纳察尔斯基(1875~1933)有很大的贡献。他深入探讨了党和国家同文学的相互关系,论证了俄国和世界文学遗产的重要意义。他最早试图把列宁关于文艺的言论系统化(《列宁和文艺学》,1932),以便建立 主义的文艺理论体系。他对主义现实主义也发表过不少精辟的见解。

1931年,高尔基回到祖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团结国内外创作力量,创办杂志,辅导青年作家,特别是在总结前一阶段文学发展的经验的基础上,与文艺界人士以及党政领导人一起探讨并确定苏联文学的创作原则──主义现实主义。

1934年4月,召开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讨论了苏联文学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选举高尔基为主任。在协会章程中,对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作了这样的表述:“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在大会前后和大会上,还指出革命浪漫主义是主义现实主义的组成部分。

二、从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

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提出的几项重要任务:同当代的迫切问题和党的政策保持紧密联系,真实地反映生活,不断完善艺术形式,在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中逐渐收到效果。

3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马卡连柯(1888~1939)的小说《教育诗》(1933~1935),描写了主义条件下劳动和集体对流浪少年儿童的教育作用。马雷什金的《来自穷乡僻壤的人们》(1937~1938)表现了偏僻地区的人们参加工业生产后精神上的变化。克雷莫夫 (1908~1941) 的小说《油船“德宾特”号》(1938)显示了人们在主义竞赛中面貌的改变。这都是30年代文学特别注意新人成长这一主题的收获。

这个时期,完成了一系列规模宏大的小说。高尔基的《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5~1936),在十月革命前40年的广阔背景上深刻地表现了俄国知识分子中间尖锐的思想斗争和各个阶级的命运,揭示了反主义思想和市侩主义的破产。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1928~1940)通过一个哥萨克中农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时期的经历,反映了顿河地区哥萨克社会的变化、苏维埃 的建立、反革命暴乱的平定,在生活的矛盾和冲突中显示出新世界诞生的复杂而困难的过程。阿·托尔斯泰的三部曲《苦难的历程》(1920~1941)描绘了优秀的旧俄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国内战争中的命运以及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法捷耶夫的长篇《之后一个乌兑格人》(1929~1940,末完成)描写的是国内战争时期 党员和知识分子的活动以及少数民族乌兑格人的觉醒。

在30年代中期和后期,涌现出一批有成就的抒情诗人,如施巴乔夫 (1898~1979)、普罗科菲耶夫(1900~1971) 等。特瓦尔多夫斯基(1910~1971)的长诗《春草国》(1936)是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抒情的叙事诗。伊萨科夫斯基(1900~1973)的许多诗成了群众性的歌。出现了列宁题材的重要作品,戏剧方面有波戈廷(1900~1962)的《带枪的人》(1937),小说方面有莎吉娘 (1888~1982)的《乌里扬诺夫一家》(1938,修订版1957)。在30年代后期,战争风暴的预感愈来愈强烈,保卫祖国的主题也愈来愈多地受到文学界的注意。

1941年6月, 德国入侵苏联,苏联人民奋起抗击,壮烈的卫国战争历时 4年。在这期间,苏联文学工作者集中力量为前线和后方服务。一千多名作家志愿上前线,吉洪诺夫(1896~1976)、法捷耶夫、肖洛霍夫等著名作家都以各种身份在部队服役。许多作家和诗人在战场上献出了生命,其中包括作协 斯塔夫斯基(1900~1943)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1904~1941)。

政论与诗歌最先发挥与敌人作斗争的作用。阿·托尔斯泰、爱伦堡(1891~1967)等的政论力图从历史的发展上来阐释祖国的概念,无情地揭露 主义的反动本质。诗歌方面,列别杰夫—库马奇(1898~1949)的《神圣的战争》(1941)成了全民的战歌。吉洪诺夫的《基洛夫和我们在一起》(1941)、阿利格尔(1915~  )的《卓娅》(1942)、安托科利斯基(1896~1978)的《儿子》(1943)以及苏尔科夫(1899~  )、西蒙诺夫(1915~1980)、英贝尔(1890~1972)、普罗科菲耶夫的诗歌,在苏联人民心中唤起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有力地说明了苏联人民的坚毅精神来源于主义制度。 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 《瓦西里·焦尔金》(1941~1945)是战时有名的作品,它深刻地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看法、人民在战争中的感情。长诗的主人公是俄罗斯士兵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使人民抗敌御侮、取得胜利的种种素质。

剧本和小说也发挥了战斗作用。剧本中列昂诺夫的《侵略》(1942)、西蒙诺夫的《俄罗斯人》(1942),小说中格罗斯曼(1905~1964)的《人民是不朽的》(1942)、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1943~1944)、戈尔巴托夫(1908~1954)的《不屈的人们》(1943)、 别克(1903~1972) 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大道》(1943~1944)都确认主义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是人在战争中的行为的准则。这类作品帮助党和国家把过去爱好和平的建设者培养成勇敢无畏、严守纪律的战士。

1945年, 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在战后初期的作品中,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的英雄业绩继续成为主要的题材。法捷耶夫以文献材料为基础写成了长篇《青年近卫军》(1945,增订版1951),塑造出在苏维埃 下成长的青年一代优秀代表的典型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以感人的艺术力量令人信服地证明了 党的领导和主义制度是“青年近卫军”力量的泉源。同样,波列沃依(1908~1981)的小说《真正的人》(1946)也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它歌颂了苏联人为祖国献身的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描写卫国战争的优秀作品还有布宾诺夫 (1909~  )、卡扎凯维奇(1913~1962) 、潘诺娃(1905~1973)等的小说以及一些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的诗歌。

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恢复生产的规模扩大了,许多作品塑造了城乡先进劳动者、生产组织者的典型,小说有巴甫连科(1899~1951)的《幸福》(1947)、阿扎耶夫(1915~1968)的《远离莫斯科的地方》(1948)、尼古拉耶娃(1911~1963)的《收获》(1950)、柯切托夫(1912~1973)的《茹尔宾一家》(1952)等。

费定的三部曲的头二部《早年的欢乐》(1945)和《不平凡的夏天》(1947~1948)(第三部《篝火》,1961~1965,未完成),革拉特科夫的自传性三部曲《童年的故事》(1949)、《自由人》(1950)和《荒乱的年代》(1954),描绘了革命前后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前者叙述 d人和艺术家在历史大转变时期的经历,后者再现了濒于破产的农村、渔业工人的繁重劳动以及人民中间革命意识的增长。列昂诺夫的长篇《俄罗斯森林》(1953)通过一个正直的林学家和他的对手之间的斗争,号召人们要坚持自己的正确的信念。小说既有复杂细腻的心理分析,又富于哲理,森林不时作为“绿色的朋友”的象征性形象出现。

在战后初期,联共(布)中央鉴于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不问政治、无思想性、趋奉唯美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倾向,作出了《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杂志》等4项决议(1946~1948),中央叔记日丹诺夫相应地作了报告和发言。这些决议和报告的目的是要提高主义文艺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强调党性原则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意义和 主义世界观在正确反映现实中的作用,但方式简单,对某些文艺界人士和某些作品的批评不够实事求是,因此产生了不好的作用。加之从30年代末开始,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逐渐形成,给文学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出现了“指示性的”、简单化的、政治鉴定式的文学批评。40年代末还有一些文艺工作者被指责为具有世界主义和反爱国主义的思想。出现了一些公式化、概念化、为政治口号作图解的作品。同时,“无冲突论”的流行又滋生了一些粉饰现实的作品。在19大前夕,苏共中央已察觉了某些问题,如《真理报》发表社论《克服戏剧创作的落后状况》(1952),批判了“无冲突论”,在19大的总结报告中也提出“需要苏维埃的果戈理和谢德林”,要求文艺大胆地表现生活的矛盾和冲突,但由于把艺术典型的塑造过于直接地同政治联系起来,一些弊病也未能得到纠正。

1953年,斯大林逝世。1954年底,全苏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对20年来文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苏共中央在给大会的祝辞中号召作家更深刻、更真实地表现苏联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创造同时代人的鲜明形象,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反对 和无思想性。会上肯定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也批评了文学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粉饰现实等弊病。也有人认为,原作协章程中关于主义现实主义的表述的后一句话:“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是粉饰现实的根源。

三、从50年代中期到今天

这个时期又可分为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和60年代中期到今天两个阶段。

在1956年的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借口反对个人崇拜,全盘否定斯大林,使苏联社会生活发生剧烈的动荡,也在文艺界引起激烈的争论和紧张的探索。20大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苏联文艺工作者中间,既有思想活跃的一面,也有思想混乱的一面。有人直接提出了过去在文艺工作中的行政干预过多、对艺术规律重视不够,片面要求作品的思想性、忽视艺术性,喜欢歌功颂德、回避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有人对主义现实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有人对文学的党性和人民性、文学中的正面人物、文学的真实性和描写“阴暗面”等问题提出不同的理解;也有人全部否定斯大林时期苏共对文艺的领导以及30年来文艺方面取得的成就,甚至要求所谓的“创作自由”。争论时起时伏,对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影响。

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为过去在 扩大化中和历次批判运动中受害的一批文艺界人士恢复了名誉。在“积极干预生活”的口号下,文学中也出现了一批比较真实地反映现实的作品,它们提出了工农业中的种种迫切问题,揭露了社会中各种矛盾和冲突。奥维奇金 (1904~1968) 的农村特写《区里的日常生活》(1952~1956)最早表现出这种倾向,随后出现的这样的小说有特罗耶波利斯基(1905~  )的《农艺师手记》(1953)、田德里亚科夫 (1923~  )的农村小说(1953~1956) 、格拉宁(1918~  )的《探索者》(1954)、尼古拉耶娃的《征途中的战斗》(1957)等,其中包括因揭露过多或调子低沉而引起争论或批评的爱伦堡的《解冻》 (1954~1956) 、杜金采夫(1918~  )的《不是单靠面包》(1956)等;这样的剧本有罗佐夫(1913~  )的《祝你成功》(1954)、阿尔布佐夫(1908~  )的《伊尔库茨克的故事》(1959)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反对过去那种粉饰的描写、但又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即充满悲观、怀疑的小说,如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的《日瓦戈医生》(1957,国外出版)。柯切托夫的《叶尔绍夫兄弟》(1958)则是对这股揭露浪潮进行争辩的作品。

从这时开始,抒情的作品增多了。散文有别尔戈利茨(1910~1975)的《白天的星星》(1959)、索洛乌欣(1924~  )的《一滴露珠》(1960)等,诗歌有卢戈夫斯科依(1901~1957)的《世纪的中间》(1958)、普罗科菲耶夫的诗集《请去旅行》(1960)等。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山外青山天外天》(1950~1960)是一部抒情的日记,改写的个别章节带有苏共20大否定斯大林的印记,但全书却多方面地反映了苏联50年代的社会思潮。

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文学界出现了一批所谓“第四代”作家:诗人有罗日杰斯特文斯基(1932~  )、叶夫图申科(1933~  )、沃兹涅先斯基(1933~  ) 、阿赫马杜林娜(1937~  )等,小说家有卡扎科夫(1927~  )、阿克肖诺夫 (1932~  )等。他们大多反对继承文学传统,主张“大胆革新”。他们的创作宣扬个人主义,表现出“非英雄化”的倾向,反映青年中缺乏信念、精神空虚的迷惘情绪,如阿克肖诺夫的小说《带星星的火车票》(1961),有的明显地接受了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流派的影响, 如沃兹涅先斯基的 《三角梨》(1962),引起评论界激烈的争论。

卫国战争仍是这个阶段的重要题材。肖洛霍夫的影响较大的短篇《人的命运》(一译《一个人的遭遇》,1957)注意到普通人的命运,在战争题材的开拓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它的调子虽然有些低沉,却表现出俄罗斯士兵在经受了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仍旧保持坚毅不屈的精神。此后有一些小说重视细节真实的描写,在艺术上有一定感染力,但有自然主义的倾向,为了突出“战壕真实”,或渲染战争的残酷,或通过主人公的言论来笼统地谴责战争,或表现主人公的求生本能,或描写无谓的牺牲,如巴克兰诺夫(1923~  )的《一寸土》(1959)、邦达列夫(1924~  )的《之后的炮轰》(1959),流 和平主义的调子。

这一阶段,要求“信任人”、“尊重人”的呼声增强了,关于艺术的人道主义内容和人性的讨论增多了。这方面出现了一些较有特色的作品,如尼林(1908~  )的小说《冷酷》和《试用期》(均1956),也出现了一些宣扬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人性论的作品。

1961年苏共22大以后,索尔仁尼琴(1918~  )发表了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在一段时间内引出了一大批所谓 “集中营文学”作品, 在这期间,还出现了一些丑化斯大林及其领导下的苏联社会的作品, 如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焦尔金游地府》(1962)。

1964年10月,苏共中央举行全会,批判了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改由勃列日涅夫担任第一叔记。全会决定继续贯彻苏共20大、22大的路线;在文艺政策上,则力求平息不同的意见,加强控制。1965年,《真理报》就向文学界提出“既反对抹黑,也反对粉饰”的要求;1967年初,又发表编辑部文章,既严厉批评了主张揭露生活“阴暗面”和描写“小人物”、宣扬“非英雄化”的观点,也批评了在评论文艺现象时的“简单化态度”和“缺乏艺术要求”。1971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24大上更明确地提出了文艺上要“反对两个极端”:既不许对现实抹黑,也不许粉饰过去。次年,苏共中央又专门作出《关于文艺批评》的决议,强调必须注意提高“贯彻党的艺术创作的路线的积极性和原则性”。197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25大上重申了24大对文艺问题的方针,在1981年的26大上也强调对有问题的作品要“作出积极的原则性的表态”,要过问“艺术的思想方向”。

这个阶段,文艺理论界的讨论比较活跃。总的倾向是:强调写正面人物,写“时代的真实”和“生活中的美”,提倡“主义的人道主义”,对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解,则主张它是一种“真实地描写生活的历史地开放的体系”。

这个阶段,文学作品的一个特点是非常广泛地反映生活,在苏联评论界称为“范围广、线索多、具有立体镜那样深度的全景图长篇小说”方面取得了进展。这类小说有西蒙诺夫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和《之后的夏天》(1970~1971),恰科夫斯基(1913~  )的《围困》(1968~1975),普罗斯库林(1928~  )的两部曲《命运》(1972)和《你的名字》(1977),阿·伊凡诺夫(1928~  )的《永恒的召唤》(1970~1978)等。

受到评论界重视的战争题材小说有:肖洛霍夫的未完成的《他们为祖国而战》(1943~1969)、邦达列夫的《热的雪》(1969)、瓦西里耶夫(1924~  )的《这里黎明静悄悄……》(1969)、格拉宁的《克拉芙季娅·维洛尔》(1976)等。同时,一些反映苏军现代生活、炫耀武力的军事题材作品也受到了表扬。

这一阶段,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仍然不少,既写农村,也写工厂,以小说最为突出,如扎雷金(1913~  )的《盐谷》(1967~1968)、柯热夫尼科夫(1909~  )的《特别分队》(1969)、马尔科夫(1911~  )的《西伯利亚》(1969~1973)、阿列克谢耶夫(1918~  )的《不屈的小柳树》(1971~1975)、阿勃拉莫夫 (1920~  )的三部曲 《普里亚斯林一家》(1974)。随着苏联推行“新经济体制”,文学中涌现出一批反映“企业科学管理”、“科技革命”的作品,小说有格拉宁的《奇特的一生》(1974)、柯列斯尼科夫(1918~  )的阿尔图宁三部曲(1974~1978),剧本有德沃列茨基(1919~  )的《外来人》(1972)、鲍卡廖夫 (1934~  ) 的《炼钢工人》(1973)、盖利曼(1933~  )的《奖金》(1975)等。

道德问题在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在各种题材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但有一些作品更突出地表现了这个主题。苏共领导提倡这种题材,要求作家“努力去反映人的优秀品质──人的原则性、诚实和深厚的感情”。但大多数这类题材的作品都带有揭露的性质,反映出苏联近20多年来社会风气的衰微和道德的沦丧,如万比洛夫(1937~1972)的剧本《外省轶事》(1970)、米哈尔科夫(1913~  )的剧本《泡沫》(1975)等。有一些作品,由于揭 暗面过多而引起争论或批评,如特里丰诺夫(1925~1981)的小说《滨河街公寓》(1976)、李帕托夫(1927~  )的小说《伊戈尔·萨沃维奇》(1977)等。另一些借助童话、传说或动物的拟人化来描写善与恶的小说,则受到一致的表扬,如特罗耶波利斯基的《白比姆黑耳朵》(1973)、阿斯塔菲耶夫 (1924~  )的《鱼王》(1976)。 阿纳尼耶夫(1925~  )的长篇《爱情的历程》(1971)和拉斯普京(1937~  ) 的中篇小说《活着,可要记住》(1974)因尖锐地提出了道德标准问题而受到重视。

这一阶段出现了不少国际题材的作品。受到重视的有吉洪诺夫的小说集《六根圆柱》(1969)、丹古洛夫(1912~  )的长篇《库兹涅茨桥》(1970~1973)、邦达列夫的长篇《岸》(1975)等。但这类作品中,有的也宣传苏联是第三世界的“天然盟友”,宣传“缓和”,宣扬大俄罗斯主义或小国必须依附大国的思想,有的甚至为霸权主义张目。在国际题材的作品中还有一些具有反华的内容,如杰米坚科的小说《在长城后面》(1968)、叶夫图申科的诗《在乌苏里江鲜红的雪地上》(1969)等。

中俄文字之交由来已久。从19世纪末开始,俄罗斯古典文学巨匠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的作品就不断被介绍过来。我国读者通过俄国文学“看见了被压迫者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把俄罗斯文学看作是“导师和朋友”(鲁迅)。“五四”以后,十月革命的影响日益扩大,我国读者对俄罗斯苏维埃文学的兴趣更为浓厚。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绥拉菲莫维奇、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法捷耶夫等无产阶级作家的作品,对我国读者起了教育和鼓舞的作用。我国成立以后,苏联文学更是大量地介绍过来。无论是俄罗斯古典文学,还是俄罗斯苏维埃文学,其优秀作品和理论著作都对我国读者产生有益的影响,使我国作家得到启发和借鉴。

除了翻译介绍以外,我国的文学工作者也对俄罗斯文学进行从点到面的研究。我国革命的先驱 和革命文学的前辈鲁迅、郭生、茅盾、周扬、夏衍、雪峰、巴金、曹靖华等,不但于20至30年代在翻译介绍方面起了拓荒的作用,而且对俄罗斯古典和现代文学都发表过精辟的言论。我国当代的苏联文学研究家们正在大量积累资料的基础上,以 主义为指导,为写出有较高水平的评论俄罗斯古典和现代文学的专著以及文学史著作而作出新的努力。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昊乾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俄罗斯苏维埃文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昊乾;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196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