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均平思想

[拼音]:Junping sixiang

在个体小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反对贫富悬殊,要求缓和贫富对立的我国传统的社会政治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后一直流传在士大夫和贫苦民众之中。其具体内容及社会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阶级中又有所区别。

在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那里,均平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缓和贫富矛盾,要求改善贫民生活,抑制富豪的政治主张。孔丘在《论语·季氏》中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认为贫富悬殊终将危及社会安宁,主张各守名分。汉代以后的政治家、思想家更多地从实际出发,抨击土地兼并,反对财富集中,要求适度调节贫富差距。汉代董仲舒认为“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应该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春秋繁露·度制》),要求适当“调均”贫富。宋代王安石主张抑豪强,伸贫弱,“使贫富均受其利”(《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三十二)。清代龚自珍认为,“贫富不相齐”,土地过分集中,会造成社会动乱,甚至会引起王朝覆灭,所谓“小不相齐,渐至大不相齐;大不相齐,即至丧天下”(《龚自珍全集·平均篇》)。他们都把“均平”作为重要的治平之策。

历次农民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均平思想,则是一种反对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夺,要求改变地位,取得生活温饱的朴素的平等、平均思想。秦汉农民起义多以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反对政治压迫为目标。唐宋以后的农民起义大都把“均平”作为旗号,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主张。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说:“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宋史·樊知古传》)。南宋钟相、杨么宣称:“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三十七)。明末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主张,开始把均平思想与土地制度联系起来。近代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领袖们,制定了完整的平等、平均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该纲领明确宣布“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绝对平等、平均的理想蓝图。这种均平思想实际上是要求政治上的平等和经济上的平均。

均平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稳定发展的调节阀,它能够促进社会变革,维护统治秩序;同时农民群众也借以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开展要求平等和平均的斗争。它具有素朴的 主义的因素,鼓舞了后来的 革命者。但是,其中的绝对平均主义因素,又给我国社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开霁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均平思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开霁;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1920.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