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唢呐

[拼音]:suona

双簧气鸣乐器。广泛流传于亚、非、欧许多国家及我国各地的吹管乐器。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一种音译。亦称“唢”、“苏尔奈”、“喇叭”。金元时传入我国。明王圻《三才图会》载“锁,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唢呐除吹奏军乐外,还用于衙门鼓吹,戏曲、歌舞等伴奏,在民间吹打乐队中为不可缺少的具有特色的主要乐器。

唢呐由哨、芯子、气盘、杆、铜碗等部分组成。杆(即管体)多以柏木或红木为材,上小下大呈圆锥形管,开 8个按音孔(前7后1)。芯子是一条细小的铜管装在唢呐的杆上端,附有一圆形气盘。有的在芯子上附有两个中空铜球作装饰。哨子(双簧片),插在芯子的顶端,多数取材芦苇,也有用麦秆制作。唢呐杆下端承接一喇叭形铜碗,以扩音和美化音色。

唢呐在我国流传很广,民间称谓不一,有的以形制的大小分别称为大唢呐、中唢呐、小唢呐;有的以唢呐杆用材不同,将铜杆唢呐称为铜笛,锡杆唢呐称为锡笛;另外还有梨花、海笛、吉子等名称。福建南曲用的小唢呐称嗳仔或南嗳,莆仙戏用的称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称大笼或大海笛。维 族的全木唢呐称苏尔奈。海南黎族的竹唢呐称或利拉罗。藏、苗、蒙古、 等族均有各自形制的唢呐。

传统唢呐的按音孔根据七声音阶顺次排列,各个孔距基本相等,因而mi、fa和si、do的小二度音程稍大,需依靠演奏者的气息控制和使用交叉指法调整音高。传统唢呐可翻转七调,如浙江温州唢呐曲牌〔将军令〕,从C 调开始,连续五度关系转调,中经G、D、A、戇E、戇B、F各调,之后还可以转回C调。唢呐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如用软哨吹奏,音色则较柔和,音域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如普遍采用的D调高音唢呐,音域为a1~b3,常用音区为a1~d3。1949年以后,音乐工作者对唢呐进行了改革,出现了加键的半音阶唢呐,有高音、中音、低音等3种,扩大了音域,转调方便。常用的加键中音唢呐的音域为a~a2;低音唢呐的音域为A~d2。

吹奏唢呐有多种技法,如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打嘟噜、循环换气(长时间吹气不断)等。民间艺人还创造了模仿三弦音(短促而富有弹性的顿音)、箫声(柔和优美的弱奏声)、鸡啼鸟呜、人声歌唱等特殊技巧,使唢呐成为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独奏乐器。著名的唢呐曲目有《百鸟朝凤》、《婚礼曲》、《小开门》、《大合套》等。

参考文章

唢呐的由来美术与音乐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博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唢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博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1519.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