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预备立宪

[拼音]:yubei lixian

清 在 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置。亦称“筹备立宪”。

义和团运动后,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 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反清武装起义接连不断;资产阶级改良派为 革命,展开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立宪运动,并取得了清廷中央和地方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这些情况,使清 不得不采取一些姿态,应付立宪运动,并乘此加强皇权,以便 正在兴起的 革命,挽救清朝统治的灭亡。

预备立宪的最初步骤是,1905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 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 。同年11月,又命政务处王大臣等筹定立宪大纲,设立“考察 馆”。1906年8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经由欧、美各国及日本考查后归国,拟出立宪方案。载泽并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指出,立宪可以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并说明“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慈禧太后很赏识载泽的意见,七次召见出洋大臣,并经御前会议反复筹划,于9月1日颁布“预备仿行 ”的谕旨。

这道谕旨中宣布了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预备实行的时间是“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预备内容是“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务、整饬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悉明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这些措施实际还是清末“新政”的内容。清 要求天下“臣民”必须“各明忠君爱国之义”,“尊崇秩序,保持平和以预储养成立宪国民之资格”,并强调先从“厘定官制”入手。

清 “预备立宪”既同立宪派的立宪运动密切相关,又包含压抑革命派的用意。在立宪问题上,立宪派与革命派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从1903年起,立宪派就积极宣传君主立宪,要求迅速加以实行;革命派则坚决反对,并进一步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当清 颁布“预备立宪”的时候,立宪派与革命派立即围绕“预备立宪”展开了大论战。立宪派不但盛赞“五大臣”出洋考查 ,还把“君主立宪”看作是救民于大旱之及时雨。革命派则著文立说揭露“君主立宪”的欺骗性。有的革命d人如吴樾,还身怀 去北京车站谋炸出洋的五大臣。

“预备立宪”谕旨颁布后,立宪运动也由宣传推动阶段进入了发展阶段,各地纷纷建立立宪团体,国内立宪派建立的有上海的预备立宪公会(会长郑孝胥,副会长张謇、汤寿潜),湖北的 筹备会(会长汤化龙)、湖南的 协会(会长谭延闿)、广东的自治会(会长丘逢甲)等。海外的立宪派也积极响应。1907年2月, 将保皇会改组为国民 会。同年10月(九月),梁先生与蒋智由等又在东京组成政闻社,鼓吹“预备立宪”。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以后,在清 “预备立宪”的诱动鼓舞下,立宪运动逐步进入 ,立宪派发动了几次召开国会的 。清 于1908年8月为拉拢立宪派,采取欺骗手法,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同时颁布《钦定 大纲》二十三条,其中关于“君上大权”的十四条,规定皇帝有权颁行法律,黜涉百司、设官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事实上仍同封建专制没有什么区别。11月,慈禧太后、光绪帝(即清德宗载湉)死去,溥仪继位。1909年改元宣统,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各省当年内成立咨议局。立宪派在各省咨议局中占据了领导地位。12月,十六省咨议局代表组成国会 同志会,在1910年又三次 要求速开国会。10月,资政院在北京成立,亦要求1911年召开国会。清 不得已将预备立宪期九年改为五年,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先成立内阁。同时下令驱散各地 代表。

1911年5月,清 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所订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 大臣,在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四名,蒙古旗人一名,满族八名,其中皇族又占五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至此,清 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 达到贵族集权、 革命的目的完全暴露,立宪派的幻想随之破灭, 革命更加高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锦程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预备立宪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锦程;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1206.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