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uomashi meishu
[外文]:Romanesque art
欧洲中世纪中期的美术。它成熟于11世纪中叶,盛行到12世纪末,一些国家则延续到13世纪以后。19世纪初,法国学者开始使用“罗马式”这一概念。它最初是一个建筑术语,其后扩展到同时期的雕刻、绘画和各种小型艺术。
概况罗马式美术的发展正值欧洲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也是宗教势力十分强大的时期。稳定时代决定了它的基本性质。它属于宗教艺术,为宗教目的而产生,其形式和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由此限定。罗马式建筑主要是教堂和修道院;雕刻和绘画多取材于《圣经》故事,表现象征或寓意的宗教内容。然而,宗教目的并非罗马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唯一考虑,他们也创作了一部分非宗教内容的作品,甚至世俗题材也出现在教堂雕刻和绘画中。12世纪末的欧洲社会发展,已接近一个新的时代,这种新的社会因素也反映在罗马式美术中。
罗马式美术受希腊美术、罗马美术、爱尔兰-撒克逊和维金美术及东方美术(主要指拜占庭美术和近东的美术)的影响,成为新的风格。它不以自然描绘为造型手段,而根据特定主题的需要,任意将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进行变形处理,给人们以骚动不宁的视觉感受。
在西方,人们对罗马式美术的看法几经变化。它曾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被视为拜占庭美术的西部蛮族化,也被看作哥特式美术的一个不完全发展阶段。直到20世纪20年代,现代艺术发展带来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罗马式美术才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赏识。
建筑大规模建筑活动的复兴和高度发展,是罗马式时代的突出特征。罗马式建筑在博取罗马建筑、拜占庭建筑和早期 教建筑的风格及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典型形式。罗马式教堂以厚重坚实的墙壁、高大巍峨的塔楼、半圆形拱穹结构的广泛应用为主要特征。它打动人的是稳定、坚实和巨大的力量。如果说哥特式教堂是在神秘而眩目的光线中爆发出来的 与希望,那么,罗马式教堂则是在沉思冥想中聚集起来的力量之象征,它作为神权和封建社会结构的反映,雄踞于欧洲辽阔的旷野。罗马式建筑的内部空间效果产生于建筑各部分之间复杂而有秩序的布局。内部空间设计需考虑到3个方面,为教士们提供带有祭坛的祈祷处;为走向圣坛的礼拜队伍提供行进的空间;为隐居的僧侣们提供工作和活动场所。建筑师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在巴西利卡式教堂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扩展其半圆形后殿,并开设以放射状排列的祈祷处和包围着圣殿的回廊。其拱顶结构有两种主要形式:半圆形道拱和交叉拱。宽阔的中殿拱顶是教堂的主要结构,它对于加强建筑的坚固性和内部的 效果,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拱顶还有助于造成赞美诗咏唱的良好声响效果。中殿拱顶由厚重的石头墙壁、扶壁柱和建在侧廊上面的长廊拱所支持。扶壁柱位于窗子之间的墙壁上,它加固窗间壁,并沿窗间壁向上延伸,与石头拱顶结合,随着拱顶的弧度跨过中殿,窗于一般都开得很小。造成教堂内部昏暗朦胧的特殊美学效果。
重要的罗马式教堂以不同的地方特点分布在西起西班牙北部,东至莱茵河地区,北起英国,南至意大利北部的广大领域里。
雕刻大型 式雕刻的复兴和发展,是罗马式美术的又一重大成就,它与建筑的大规模发展并行。
罗马式雕刻大量出现在教堂的外部墙壁上。它们既是建筑的装饰,又与建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传达特定的思想观念。罗马式雕刻有两个主要特征。第 1个特征是非写实性。罗马式艺术家为了表现宗教题材和神学观念,改变了古典艺术的写实传统。他们将寓意、象征、 夸张、 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法随心所欲地兼取并用,并且违反正常比例,打破真实空间序列,将各种物象任意地进行组合。这样的处理,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美学效果,造成了 教艺术所需的非现实的宗教感。框架法则是罗马式雕刻的第 2个特征,它大量出现在建筑外部,几乎充满了门楣中心、横楣、拱门饰、门廊、门间壁、门侧壁甚至柱头与柱身的所有表面。如此众多的雕刻要完成自己的装饰和宗教宣传任务,必须与建筑体系达到和谐统一,它们的造型及其形式组合都服从于建筑的结构和韵律,这就是框架法则。根据这个法则,雕刻中位于不同的几何形中的形象被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处理,它们被拉长、缩短、扭弯、变形。这样的处理保证了雕刻与建筑的整体效果,同时还创造出许多别具一格的艺术形象。这些按照框架法则处理的雕刻形象往往具有生动活泼、稚拙天真的特点。
罗马式雕刻的最有独特性、最富表现力的作品出现在法国普罗旺斯和勃艮第地区。这里最著名的作品有:穆瓦萨克教堂门楣中心雕刻、欧坦大教堂和韦兹莱大教堂门楣中心雕刻和柱头雕刻。门楣中心是罗马式教堂的重要装饰所在,这里经常用大型雕刻表现“之后的审判”。欧坦大教堂门楣中心雕刻是其中的典型一例, 的右侧是受到上帝的恩典将要升入天国的人们,他们颀长的形体轻盈挺拔,有着上升的趋势; 的左侧,魔鬼和天使在争夺着可怜的人们,这是作品中最触目惊心的部分;下部横楣上是死者的灵魂,它们被末日审判的号角惊醒,胆战心惊地去接受之后的判决。作品展示了一个充满恐怖气氛的世界,它的创作意图是训诫与现教。穆瓦萨克教堂门楣中心雕刻《光耀 》和韦兹莱教堂门楣中心雕刻《传音者使命》也是成熟期的罗马式重要作品。前者表现了 第 2次降临时的—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后者表现了传播《圣经》真理这样一个主题。这类雕刻尤以德国的铜雕作品著称。
绘画罗马式时期,绘画发展没有像建筑和雕刻那样产生重大的突破,它主要包括壁画和插图画。壁画曾铺满教堂的大面积墙壁和拱顶。但是,由于岁月的侵蚀和各种人为的破坏,现今已大部分腐蚀剥落。现存的代表作品有法国加尔唐普河畔圣萨万教堂壁画、塔旺的圣尼古拉教堂壁画、贝尔泽教堂壁画和意大利圣克莱芒教堂壁画。加尔唐普河畔圣萨万教堂中殿天顶画是其中生动的一例,作品以戏剧性的构思、构图和强有力的人物造型,表现了《圣经》中的一个场面。
插图画在这一时期获得了繁荣发展,主要被用于神学手抄本书籍,然其范围也扩大到科学、哲学和文学书籍的领域。一般说来,罗马式绘画以线形平面造型、无体积感和高度风格化处理为特征。它以直率而洗练的手法,明朗而有力的线条勾勒出物象的轮廓,赋之以鲜明的色彩,并将无关宏旨的东西一概从画面排除。插图画与壁画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不过插图画更富装饰性,造型、设色更优雅。插图画在决定壁画、玻璃画、 织毯,乃至小型艺术和金工制品的风格发展上,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罗马式绘画还包括织毯和玻璃画。著名的巴耶刺绣是一条长达70多米的织绣挂毯,它以横卷展开的72幅画面表现了诺曼底大帝威廉于1066年攻占英格兰的历史事件。作者将故事性叙述与装饰趣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系列生活画面。
小型艺术主要指用贵金属、珐琅等材料制作或镶嵌的宗教礼器和教堂装饰用品。如圣物箱祭坛帷幔、神龛、十字架、牧杖和捐献盘、书籍装帧等。由于宗教仪式和使徒祈祷的需要,一些神学书籍采用了珐琅和贵金属的华丽封面装饰。在罗马式时期,小型艺术获得了很大发展。但是,这类艺术的大多数都未能保存下来,它们多因自身的昂贵价值而遭劫,或者被毁坏、被熔炼。
参考书目
Hanns Swarzenski, Monuments of Romɑnesque Art,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4.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稷骞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罗马式美术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稷骞;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