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莱芜梆子

[拼音]:laiwu bangzi

戏曲剧种。又名莱芜讴。流行于山东中部莱芜、泰安、新泰一带。包含梆子与徽调两种声腔。清道光三十年(1850)前后,徽班经运河进入山东,由济宁沿驿道流入泰安一带。泰安县夏张镇的老阳春班,就是早期定居在山东的徽班之一。其后,流行于山东汶上一带的梆子腔,因在泰山庙会等活动中,得与徽班接触,互相影响,逐渐结合;同治十三年(1874)成立的科班小阳春班,就同时传授徽调与梆子两种声腔。此后陆续成立了十几个科班,造就了近 400名职业艺人。后来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逐渐改以演唱梆子腔为主。

据1954年调查,莱芜梆子的传统剧目计有267个。其中梆子剧目164个,徽调剧目103个。基本剧目称为江湖十八本,其中《两狼山》等为梆子腔;《烧战船》等为徽调。早期名演员有小阳春班的陈富庆,艺名魔旦子,擅演《打樱桃》、《荷珠配》;长顺班的红脸胡大采,擅演《八宝珠》;小长顺班的二花脸孙玉才(艺名小白孩),擅演《滚鼓山》、《过巴州》,人称“活张飞”。老艺人红脸胡庆松,擅演《两狼山》、《斩黄袍》等。梆子腔的唱法以真声为主,吐字清楚。女腔的尾音翻高 8度,使用假声;男腔中有“力嗓”,用假声倒吸气唱出。这两种假声唱法称为“讴”。梆子的唱腔板式有一板、二板、三板、吊锣、快慢四虎头、栽板、双跺腿、扎黄、大起板、哭迷子、金钩挂、呱哒咀、一串铃等。主弦为提琴,也叫大胡琴,蒙梧桐板,杆粗而短。徽调部分,拨子与老皮簧用胡琴伴奏;乱弹分两种:一种是吹腔,一种叫风搅雪的乱弹,系半句四平调与半句吹腔合成,都用横笛伴奏。罗罗用唢呐,滩簧用横笛、小海笛、二胡等伴奏。传统剧目中使用唢呐曲牌较多,有固定曲文,分大、小五套,经常使用的有50多个。1954年成立了莱芜县莱芜梆子剧团,整理了《两狼山》、《赵连岱借闺女》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现代戏《送猪记》、《三定桩》、《红柳绿柳》等,其中《三定桩》、《红柳绿柳》已摄制成影片。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奇思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莱芜梆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奇思;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1127.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