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山东琴书

[拼音]:shandong qinshu

山东曲种。发源于鲁西南的菏泽(古曹州)地区,产生于清代乾隆初年。原为农民自娱的庄家耍(又叫玩局)。清末呈现兴盛局面,名家辈出,流传地区日益广泛。

山东琴书最早为民间小曲联唱体,共有小曲 200支,其中以〔上合调〕、〔凤阳歌〕、〔叠断桥〕、〔汉口垛〕、〔垛子板〕、〔梅花落〕最为常用,称为“老六门主曲”。清代末年撂地演出以后,以演唱中篇书目为主。由于很多曲牌拖腔过长,演唱费力,格律严谨,艺人难于填词,遂在音乐上演变为以〔风阳歌〕、〔垛子板〕为主要曲调,穿插少量小曲的结构形式。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可唱小段儿,也可唱长篇大书。

山东琴书分南、北、东三路。南路最早,流行于鲁西南,最有代表性的是茹兴礼创始的“茹派”,它不用巧调花腔,重声腔、咬字,唱段多愤世之作,发人深思。后形成以济南为中心,流行于鲁西北的北路琴书,有以邓九如为代表的“邓派”。邓派琴书善用方言俚语,于纯朴中显幽默,于平易中求韵味。济南以东,以广饶、博兴为中心并流行于胶东各地的是东路琴书,有以商业兴、关云霞为代表的“商派”,商派善于以优美动听、富有变化的腔调来表现各种人物。

山东琴书书目甚多,分牌子曲、中篇、长篇3类。牌子曲书目产生最早,有以分回目演唱的全部《白蛇传》、《秋江》两种和一些段儿书。中篇书目是在农村长期演唱积累下来的,是山东琴书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王定保借当》、《三上寿》、《梁祝姻缘记》等七、八十部。长篇书目是清末进入城市以后,由其他曲种移植来的,有《杨家将》、《包公案》、《大红袍》等数种。

我国成立后,山东琴书得到新的发展,已经成为流行大江南北的一个主要曲种。编演了中篇《夺印》和短篇《十女夸夫》、《姑娘的心愿》等有影响的新作品和经过整理的《梁祝下山》、《水漫金山》等优秀传统作品。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延委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山东琴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延委;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1016.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