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亲和动机

[拼音]:qinhe dongji

[外文]:affinity motivation

人类普遍具有的社会动机之一,指个体与他人结群、交往并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力量与需要。社会心理学对亲和动机有如下解释:

(1)适度唤醒层次论。认为每个人所需要的最适宜的 量各不相同,亲和动机就有差异。就个人而言,当外来 超过个人最适宜程度的 量时,会引发追求清静的动机;反之则产生相反动机,即希望有人陪伴。至于最适宜的 量为多大,没有给予明确界定,也没有提出计量方法。

(2)本能理论。认为人天生有一种亲和本能,这是产生结群、交往行为的原动力。

(3)条件作用理论。认为婴儿之所以依恋其母,是因为她的面孔和形象已经与某些原始驱力状态的缓和产生了联想,这种原始驱力首先是饥和渴,每当母亲给婴儿喂奶时,婴儿便把母亲与温暖、舒适的感受联系起来,这种感受来自饥渴的减轻。婴儿无数次受到爱抚,就无数次地与愉快情境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条件作用过程,他逐步学会了“爱”母亲,再把爱逐步泛化到其他人身上,之后与他人结群、交往、希望有人陪伴的动机成了某种“ 惯”而被固定下来。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沙赫特于1959年假定,高度恐惧的个体比低度恐惧的个体有更强的亲和动机。为了检验这个假设,他做了一项实验。实验者首先选择基本条件相同的被试,然后用实验操纵他们的恐惧程度,再给被试一个亲和的机会,用他们显示出来的亲和行为量作对比,由此产生的任何差别都可以归因于他们已经唤起的恐惧程度。结果表明,恐惧程度越高,亲和动机越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天空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亲和动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天空;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058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